2023-03-23 来源:
□刘桂兰
都说岁月无痕,而它却在我身上盖上了清晰的戳印。
我小时候是个淘气包,没少受皮肉擦伤之苦,好在从小就皮糙肉厚,每次磕磕碰碰之后上点儿煤油灯的烟灰就止住血了,但身上还是留下了三块蚯蚓一样的青色伤疤,第一块有点儿甜,第二块有点咸,第三块则五味杂陈。
“甜儿”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用老百姓的话说,穷得叮当响,几乎家家食不果腹,更别提零食和水果了。但那时候我们有纯绿色的零食:春天的榆树钱儿,夏天的烟粉豆(学名:龙葵),秋天的甜儿、高粱乌米,冬天的爆米花……
由于那时候没有化肥,土地特别贫瘠,有的玉米只长秸秆不结玉米棒,叫“寡妇秧”。寡妇秧的汁是甜的,越上秋越甜,挖野菜的时候看到这样的秧秆就割下来嚼着吃,我们管它叫“甜儿”,既解馋又解渴。那时候收玉米全是人工,先把玉米割倒,再扒掉玉米皮。人们割玉米的时候碰着青秸秆就把上下部分去掉,留下大约二尺左右的“甜儿”,往裤腰带上一别,继续往前割,到地头儿后放在一起,收工的时候几乎每人都给自家孩子带着一捆“甜儿”。
有一年自家园子里种了一些玉米,玉米刚熟就掰下来烀着吃了,我一看玉米秆还绿着,就想割下来当“甜儿”吃,结果因为用力不当,镰刀割到脚腕子上,再也顾不上那颗“甜儿”了,赶紧放下镰刀,狼狈地冲进屋里,在煤油灯龛里弄点灯烟灰抹到了伤口上,血是止住了,而那块青色的伤疤却跟随我一辈子。
咸菜疙瘩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萌婶”去北京参加两会时,带了家乡的特产“咸菜疙瘩”。看着她晒出的一片片咸菜疙瘩,膝盖处不禁有了隐隐作痛的感觉。
咸菜疙瘩也是我们这里的特产,而且是小时候最爱的零食之一,更是农村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下饭菜。每到秋天各家各户都把辣菜疙瘩修理干净,放到一个大缸里,加上水和适量的盐,缸里插上一根棍子,定期搅动,一是防止腐烂,再就是能除去辣菜的辣气。两个月后把它切成丝,放点葱花,再放点原汤,味道独特的小菜就可以上桌了。辣菜最常用的吃法是腌制到第二年春天,捞出来用大锅烀熟晾干,就成了“咸菜疙瘩”。记得娘做的咸菜疙瘩很好吃,但是每年娘会把晒好的咸菜疙瘩藏起来,为了保证青黄不接时全家能有下饭菜。
有一次趁母亲没在家,我东掏西掏地找了起来,终于在粮食囤子里找到了那串咸菜疙瘩。偷偷地摘下来一个,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由于放的时间太长了,咸菜疙瘩变得特别硬,小孩子根本就咬不动。我就找了一把铅笔刀,按在膝盖上割了起来,咸菜疙瘩一滚,刀割在了肉上,正赶上那天穿了一条短裤,结果可想而知……机灵的我又抹了点煤油灯的烟灰,伤口愈合后留下了第二块伤疤。
捎(shao四声)谷子
小时候淘气是淘气,但是我很勤快,家里跑腿学舌的事儿都是我去做,因此深得父母的偏爱,有幸读完了高中。而老实巴交的二姐读完小学三年级就被迫辍学下了庄稼地,这也是爹娘的无奈之举,家里孩子多实在供不起啊。娘看着社员堆里二姐单薄的身影心疼不已,叮嘱我放学后去挖菜的时候,拿上小锄头帮二姐去铲地;秋天带上镰刀帮忙收割。
那时候收谷子都是连秧一起割下来垛在生产队的场院里,秋收过后,社员们再把谷穗割下来,然后用马或者驴拉着碌碡把谷粒碾出来。把谷穗从秧秆上割下来叫“捎谷子”或“钎谷子”。
又是一个周末,该帮着二姐钎谷子了,走之前娘对我们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能用捎谷刀捎谷子,我爽快地答应着。到场院干了一会儿,看别人用捎谷刀捎得又快又爽,我趁二姐没注意拿起旁边暂时没人用的捎谷刀,刚比划几下子,左手食指就中招了……捂住伤口跑回家,又如法炮制地上了些煤油灯的烟灰,过后留下了第三块青色的疤痕,这一块伤疤是我永远的痛,看到它就想到我们家对二姐的亏欠。
成年后毛毛愣愣的脾气一点也没变,偶尔也会有擦伤,自从有了创可贴再也没有留下疤痕,一抹青色的煤油灯烟灰永远留在了记忆里,那是岁月给我留下的真真切切的印记!
责任编辑:苏伦高娃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