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内蒙古老哈河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郑凤坤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9-06-17 来源:

创新工作室基本情况

内蒙古老哈河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粮油精深加工,粮油产品研发、内外贸易于一体的自治区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为不断地引导、启发和挖掘全员的创新潜力,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2015年6月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创新发展的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为保证创新工作室工作的正常开展,公司成立了以自治区劳动模范郑凤坤为组长,韦秀玲、周广等8人为成员的技术创新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并每年投入资金予以支持,使得创新工作室规范运转。自2015年以来,共完成创新成果6项,攻关项目5项;2019年开展创新课题2项。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工程示范加工企业”、“内蒙古质量诚信杰出单位”、“内蒙古十佳粮油品牌”、“内蒙古粮油加工20强企业”、“全国杂粮加工十强企业”。“老哈河”牌粮油产品先后被评为“内蒙古名牌产品”、2015年内蒙古(扎兰屯)第八届绿色食品交易会“优秀产品奖”、2018年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交易会“金奖”产品、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产品。郑凤坤劳模创新工作室也被自治区总工会命名为自治区职工创新工作室。

成立时间: 2015年6月

命名时间: 2016年命名为通辽市职工创新工作室;2018年命名为自治区职工创新工作室

创建人:郑凤坤, 内蒙古老哈河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带头人:郑凤坤,内蒙古老哈河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团队情况:创新工作室共有9人,平均年龄39岁,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2人、助理经济师1人、助理会计师1人,技术员2人,成员大部分都是从事生产加工、粮油检验、市场营销、种植基地技术人员。

工作室面积:40平方米。

累计投入资金:48万元。

技术培训:8次,共92人;

技术交流:5次;

技术成果:6项。

1.png

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简介

1、 红花籽油                                            

红花籽油又称红花油,是以红花籽为原料制取的油品。红花籽油呈黄色,红花籽油含饱和脂肪酸7%,油酸20%,亚油酸73%。由于其主要成分是亚油酸,是植物中含亚油酸最高的油,所以营养价值特别高,并能起到防止人体血清胆固醇在血管壁里沉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医疗保健效果。在医药工业上红花籽油可用于制造防治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肝硬化等疾病的药品。此外,红花籽油中还含有大量甾醇类生物活性成分,所以被誉为新兴的"健康油"、"健康营养油"。

奈曼旗适合红花籽的种植,由于当地没有精深加工企业,农民主要以原料方式出售,可比效益较低,由于目前通辽地区现有林间空闲地国家规定只准种植中草药,不准种植农作物,致使大部分原来种植农作物的林田地闲置,所以大力发展红花籽种植、研发、精深加工,对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司创新工作室针对红花籽产业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多次到有关院校进行学习、考察,到兄弟单位参观交流。利用公司现有的植物油生产设备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发出红花籽油,经过公司质检部门检验各项指标均符合国标一级质量标准。公司目前正在申报红花籽油的生产许可证。

2、 稻壳生物质环保颗粒燃料

公司现拥有大米、小米两个生产车间,年产大量稻壳和谷壳,由于稻壳和谷壳作为副产品除酿酒厂少量利用一部分外,大部分作为废料进行焚烧或丢弃,既浪费了资源又破环了生态环境。公司创新工作室针对这一现象对稻壳、谷壳的研发、综合利用进行了专题调研。创新工作室成员通过对国内外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综合开发进行考察调研,结合国家取缔5吨以下烧煤锅炉,改用生物质锅炉和燃汽锅炉政策,确定了利用稻壳、谷壳研发生物质环保颗粒燃料的攻关项目。 

创新工作室从江苏引进生物质颗粒机,并针对该生产设备产量低、能耗高、易损件寿命短等问题,结合公司实际,对颗粒机喂料系统、降温系统、除尘系统进行更新改造,使设备具备了稻壳、谷壳为原料进行生物质环保颗粒燃料的生产能力。通过对稻壳水份调节、粗细度搭配、水稻品种调剂进行多次论证、调试,生产出稻壳生物质环保颗粒燃料,现已投入市场销售,市场反映良好。

稻壳生物质环保颗粒燃料的研发成功,不但是有利于环境保护,将原来焚烧和随意丢弃的稻壳、谷壳进行产品化生产,变成环保燃料,变废为宝,替代了煤炭资源,解决了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而且促进了就业,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

3、 旱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成果                                  

奈曼旗北部老哈河两岸冲击平原具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种植经验,由于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等因素水稻品质好,大米适口性强,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水稻种植对解决当地主粮供应,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积极作用,但随着当地降雨量减少和老哈河上游水利工程建设,老哈河中下游水量逐年减少,有些稻田需要大量地下水灌溉,严重制约了水稻产业的发展,由于过度采用地下水源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密切与中科院、吉林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多次前往吉林、黑龙江和兴安盟进行实地考察,以科技项目实施为载体,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采用膜下滴灌、种子直播的种植模式,试种旱地水稻获得成功。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是一种旱作水稻高效率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可以解决水田模式水量需求大、育秧插秧、费水费时等问题,极大的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水稻膜下滴灌技术改变了水稻传统种植的淹灌模式,将地膜覆盖、滴灌技术、机械播种、随水施肥等技术有机结合。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有许多优点:一是节水,比传统水田种植至少节水60%。二是节肥,氮磷等肥料被作物吸收利用率提高,利用率可提高20%。三是节约劳动力,简化栽培环节,由于采用旱地直播的方式,减少了育秧、插秧环节,便于机械化操作,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018年,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旱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100亩,品种主要有:稻花香2号、乌兰09-18等品种,平均亩产达到1045斤。

 劳模创新工作室将于2019年进一步扩大试种面积,为大面积推广积累经验。旱地水稻如能规模化生产,必将对改变奈曼旗水稻传统种植方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谢雨廷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