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来源:通辽日报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西辽河文化的发掘、研究和传承,坚持挖掘保护为本、研究阐释为基、开发利用为要、宣传推广为重,推进哈民、南宝遗址文物保护修缮,出台《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扶持办法》;坚持固本培元,融入教化养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俗,出台《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打造“从西辽河到大中华”数字展馆,完成45类“西辽河”注册商标权的申请,带动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协同高效发展;夯实理论和学术基础,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历史文化社科研究专项课题,组织编写学术专著,其中《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获得自治区社科普及重点项目支持出版;《草原丝绸之路探究》获批自治区社科基金出版项目,即将出版;《北疆文化视域下的考古通辽》已经在《通辽日报》公开发表;成立科普宣讲团、“社科青骑兵”青年宣讲团,深入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制作《哈民遗址折射的中华文明之光》等科普短视频,持续提升西辽河文化知名度。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们在西辽河文化研究阐释、宣传推介、传承发展工作中还有很多差距和短板,比如通辽地区在西辽河文化中重要地位的话语权不够,研究阐释空间不足,大众传播还不广泛等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持续擦亮西辽河这张文化“金名片”,持续焕发新的活力生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要立足国家站位,提升话语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见证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位,成立市级西辽河文化研究机构,加强通辽地区在西辽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现实意义研究。积极与国家、自治区层面对接,推动将西辽河文化研究纳入《“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十五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等,争取国家、自治区财政资金、项目技术、专业人员等支持,促进西辽河流域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交流。
要统筹整合资源,注重规划性。坚持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不断创新机制体制。要融合资源,把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有机融合,推进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融合空间,整合各项文化资源,推动标志性符号走出内蒙古、走出国门;融合要素,实现政策、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之间的无障碍流通;融合功能,在坚持文旅基本功能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加深教育、休闲、体验、康养等功能。
要推进联合协作,扩大影响力。积极推动哈民遗址、南宝遗存与牛河梁遗址、魏家窝铺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等跨区域联合申遗,实现合作共赢。与赤峰市和辽宁、吉林、河北等省相关城市成立西辽河文化联合工作组,联合开展挖掘研究、宣传推广工作。邀请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到我市开展课题研究,推出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要服务中心大局,加强传播度。以“展示新时代风采、把握共同体主线、彰显内蒙古气派、唱响西辽河文化、挖掘科尔沁底蕴、推进数字化赋能”为主基调,强化产业培育,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创新驱动、科学布局、融合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实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打造精品线路、主题景区、文艺精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将西辽河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统筹传统媒体、新媒体,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主流互联网视听平台形成共振传播格局,多平台、多角度宣传展示通辽映象和西辽河文化故事。举办市民讲座、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带动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西辽河文化、传播西辽河文化、发展西辽河文化。
作者:王冠(作者系通辽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