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来源:通达融媒

西辽河文脉,绵延千年;草原沃土,见证民族和谐。
“十四五”时期,是通辽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砥砺奋进的关键五年,也是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的辉煌五年。“十四五”以来,通辽市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科尔沁草原的每一寸土地,倾心浇灌,硕果盈枝。
强化政治引领,把稳民族团结之“舵”
通辽市始终将党的领导作为民族工作最坚实的坐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总纲。从深入人心的理论宣讲,到润物无声的干部教育,全市上下在思想灯塔的指引下,不断夯实“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根基。
“十四五”以来,通辽市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必学内容,市、旗两级举办含有“铸牢”课程的主体班次达900余期,累计覆盖党员干部14万人(次)。着力完善党委领导的民族工作机制,健全“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与“民委委员制”双轮驱动体系,出台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制发《通辽市民族工作手册》等基础性、指导性文件。制定实施《通辽市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考核办法》,推动主线要求全面、深入、具体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通辽市牢固树立强基固本、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面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推动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信息共享、联创共建,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聚焦发展为民,夯实民族团结之“基”
通辽坚信,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民族团结最深厚的土壤。五年来,我们目睹了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感受了民生福祉的持续升温。
科尔沁区清河镇把民族团结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全镇30个嘎查村中拥有产业项目的达到23个,占比77%,嘎查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的400万元跃升到2024年的900万元,带动镇域内党员群众直接就业近千人,“党支部+合作社”“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全面推行,更多农户享受到产业振兴红利。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扛起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主战场责任,打造民族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标杆,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164万亩,治沙生态产业年产值达到39亿元,实现“沙害”向“沙金”转变;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新能源装机达1410万千瓦,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双丰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生态惠民和绿色富民取得“双成效”。
“十四五”以来,通辽市争取和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3.32亿元,重点实施扶持特色产业、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项目,为民贸民品企业发放中央贷款补贴资金2亿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科左中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服务中心建设肉牛产业数字应用示范点,在全旗建设肉牛智慧改良及数字化应用示范村42个,重点推广应用“牛富宝”小程序、“牛管家”APP等便民应用程序,推行智慧养殖、智慧诊疗、智慧改良、牛交易、牛金融等数字化服务功能,有效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深化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团结之“魂”
通辽市坚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中凸显“西辽河文化”重要地位,实施《通辽市西辽河文明研究五年行动计划》,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通辽基地,举办西辽河文化发展策划会和西辽河文化研讨活动,以理论研究成果深刻诠释通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深厚底蕴。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通辽篇”,策划开展“央媒看通辽”主流媒体集中采访宣传活动,形成《创建进行时 央媒看通辽》系列报道集。通过8·18哲里木赛马节、西辽河文化节、草原旅游婚礼节、蒙超联赛等大型赛事活动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依托全市各级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4000余场(次)。“十四五”以来,通辽市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各族师生实现语言相通、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2024年5月,甘旗卡第一高级中学建成科左后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教育基地,突出“体验、直观、教育”三大功能,不仅为本校师生提供实践体验场所,并向社会提供参观学习和宣讲服务,实现校内校外双向互动、同向发力。
促进交融互嵌,织密民族团结之“络”
通辽市突出“融”的导向,推动将“互嵌式”理念融入《通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中。坚持以“三交”促“融”,推行“融居驿站”等互嵌式社区环境实践路径,培育22个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开展“‘缘’起西辽河 共筑中华情”——中华文明三大源头区域城市各族青少年交流实践活动,累计开展青少年交流实践活动4100余场(次),覆盖各族青少年34万余人(次)。
通辽市着力健全各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吉林白城市、辽宁沈阳市等13省20地签署跨区域协作协议,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各族群众有序流动。
以“六项行动”为抓手,实施“石榴结籽心连心‘七个一’主线提升工程”,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路线,提升各类景区、展馆主线内涵,实现“游”与“学”的深度融合。
奈曼旗以王府博物馆为核心阵地,依托馆藏资源,将标语、展板、景观小品等融入主题,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氛围,使游客在游览中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传承。自2008年实施免费开放政策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5万人次,为各地游客了解奈曼历史文化、感受民族融合魅力提供便利条件。
“十四五”以来,通辽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三区”工作路径,以“六大建设”统领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百工程”,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7个,培树市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541个和模范个人807名。
提升治理效能,守护民族团结之“盾”
通辽市始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稳妥有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互融互促,将基层民族事务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平安通辽建设,全市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全部配备专兼职民族工作干部,所有基层网格员实现“铸牢”培训全覆盖。
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在“和合无讼”多元共治模式引领下,打造“三位一体”工作法,以庭村共建、人民调解、普法宣传全面助推“无讼无访”嘎查村(社区)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分层过滤化解。深入推进“巡、立、调、审、执、教”人民法庭一体化办案模式,总结形成“那顺调解法”,用司法的智慧与温情维护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地区公平正义。
市公安局创新特色调解法,打造特色调解室,创新开展“万警万员进万家”活动,采取“五必进、全覆盖”工作模式,总结提炼出“纠纷溯源、多元化解、跟踪回访”“三步走”工作法,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排查在初始、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通辽市成立100余个“石榴籽调解工作室”,在全区率先建立“四所一庭”协作联动工作模式,“五籽同心”调解模式获《法治日报》专版报道,“移动蒙古包警务室”“同心圆调解室”等特色品牌矩阵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起到关键作用,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通辽力量。
回望“十四五”,通辽用真心与实干,交上了一份饱含深情的民族团结答卷。展望“十五五”,通辽市将继续高擎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沿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康庄大道踔厉奋发,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科尔沁草原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为“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增添新的时代光彩。
记者 王樱润
责任编辑:张剑锋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