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来源:通达融媒

10月27日,通辽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篇”举行。市农牧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市“十四五”期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

通辽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李旭明摄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锚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交出亮眼答卷。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突破180亿斤,实现“二十二连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76万亩,项目区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节水100立方米,带来“五省四减三增两促进”的综合效益。同时,大力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覆盖面积达1032.4万亩,使通辽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中首个实现200万亩规模吨粮田的地区,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通辽市多措并举夯实内蒙古“粮仓”。张启民摄
粮食流通与储备环节,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构建“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保障体系。五年来,累计开秤收粮企业达800家次,收购粮食约3000万吨;发放粮食信用保证基金收购贷款超100亿元,仓容总量达1500万吨,贷款规模和仓容总量均位居全区首位。30公里粮食铁路专运线,保障公铁年转运粮食能力近700万吨。2024年,面对玉米价格下行压力,启动市级调节玉米收储工作,推动玉米价格降幅从500元/吨收窄至150元/吨,开创了市级调控储备稳定粮价的先例。

通辽黄玉米丰收景象。张启民摄
肉牛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5年,全市牲畜存栏1333.3万头只,增长28.7%;出栏牛、羊、猪1050万头(只、口),增长21.3%。在良种培育与改良领域,通辽市不断健全畜禽育种体系,拥有4家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1家种公牛站,4家自治区级育种场和保种场,16家市级核心育种场,优质肉用奶用母牛核心群存栏2792头。累计完成牛冷配161.7万头、羊良种改良280.5万只、猪常温人工授精39万口、马驴良种改良5.01万匹。扎鲁特旗、开鲁县设立236处冷配站点,实现嘎查村全覆盖,肉牛冷配率超95%,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种源保障。

标准化肉牛养殖合作社。张启民摄
产业升级与平台建设双轮驱动,为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市级及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38家;市级和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达26家,产业链协同能力持续增强。2025年,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突破1200万亩,较2021年增长600万亩,有效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平台载体建设成果丰硕,成功建成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获批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并获中央资金6000万元,为区域特色农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24年底,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102家,营业收入264.8亿元,增长62.6亿元;预计今年年底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将提升至78%,增长12%,产业附加值大幅提高。

加快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张启民摄
科技赋能与监管护航,为农牧产业和粮储工作保驾护航。通辽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建设10处“看禾选种”平台促进品种更新换代,累计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材料超3万份,建成1处种子中期保存库。“十四五”以来,全市农牧业领域登记自治区级科技成果54项,同比增长50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61%,科技成为推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科技赋能助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张启民摄
守护粮食安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零容忍”态度开展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五年来,高效办理12325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举报150条,协调兑付粮款600余万元,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种粮农民利益。在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累计开展政策性储备粮季度检测、新收秋粮抽样专项监测48批次,抽查样本近7000份,确保通辽黄玉米质量和食品安全指标总体合格;同时开展粮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实现“十四五”期间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

检测玉米籽粒含水量。胡建华摄
此外,通辽市常态化开展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建设116个产后服务中心,试点“粮食银行”模式,推广“籽粒直收”“移动箱式烘干”等技术,全市累计节粮近10亿斤。在物资储备管理上,制定《通辽市应急救灾物资存储调运管理制度》等多项规章,压实多部门储备责任,构建“归口管理、各负其责、响应灵敏”的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记者 斯琴 李旭明
责任编辑:张剑锋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