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互嵌互融同发展 通达辽阔共繁荣——通辽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五载回眸

2025-10-28 来源:通达融媒

回望过去,通辽市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绘就了“互嵌互融同发展 通达辽阔共繁荣”的“和美画卷”。在这五年的征程中,有政策落地的扎实步伐,有民生改善的真切变化,有文化交融的深度共鸣,有生态共护的坚定身影,有产业协作的蓬勃活力,有基层治理的精细温度,更有各族群众心手相牵的深情厚谊。今天,让我们驻足回首,共同翻开这张写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通辽答卷”。

“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五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通辽市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必学内容,市、旗两级举办含有“铸牢”课程的主体班次达900余期,累计覆盖党员干部14万人(次)。着力完善党委领导的民族工作机制,健全“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与“民委委员制”双轮驱动体系,出台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制发《通辽市民族工作手册》等基础性、指导性文件。制定实施《通辽市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考核办法》,推动主线要求全面、深入、具体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牢固树立强基固本、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面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推动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信息共享、联创共建,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经过五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辽市紧抓国家、自治区支持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不断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能级、加快产业转型、承接产业转移,固定资产投资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位居全区前列。扎实推进“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通辽牛肉”品牌价值持续攀升;打造千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悦来通辽”文旅品牌扩圈升温,悦来河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火热开街,各族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扛起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主战场责任,打造民族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标杆,治理严重沙化土地2343万亩,治沙生态产业年产值达到39亿元,实现“沙害”向“沙金”转变;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新能源装机超过1410万千瓦,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双丰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生态惠民和绿色富民取得“双成效”。2021年以来,争取和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3.32亿元,重点实施扶持特色产业、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补短板、传统手工艺培训、困难群众饮用低氟边销茶等项目,为民贸民品企业发放中央贷款补贴资金2亿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经过五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坚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中凸显“西辽河文化”重要地位,不断擦亮这张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金色名片”。将西辽河文化理论研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通辽市西辽河文明研究五年行动计划》,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通辽基地,举办西辽河文化发展策划会和西辽河文化研讨活动,以理论研究成果深刻诠释通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深厚底蕴。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依托全市各级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4000余场(次)。与社会组织联合举办“铸牢”知识有奖竞答、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成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讲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宣讲。策划开展“央媒看通辽”主流媒体集中采访宣传活动,形成《创建进行时 央媒看通辽》系列报道集。深挖马背上的法官那顺、“三千五民兵建奇功”等民族团结进步佳话,推出《西辽河畔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驻市高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通过8·18哲里木赛马节、西辽河文化节、草原旅游婚礼节、蒙超联赛等大型赛事活动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多措并举推进民汉合校、混班混宿,全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各族师生实现语言相通、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经过五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突出“融”的导向,推动将“互嵌式”理念融入《通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中,推动民族工作部门列入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着力健全各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吉林白城市、辽宁沈阳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等13省20地签署跨区域协作协议,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各族群众有序流动。坚持以“三交”促“融”,推行“融居驿站”等互嵌式社区环境实践路径,培育22个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开展“‘缘’起西辽河 共筑中华情”——中华文明三大源头区域城市各族青少年交流实践活动,累计开展青少年交流实践活动4100余场(次),覆盖各族青少年34万余人(次)。以“六项行动”为抓手,实施“石榴结籽心连心‘七个一’主线提升工程”,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路线,提升各类景区、展馆主线内涵,实现“游”与“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抓手作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三区”工作路径,以“六大建设”统领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百工程”,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7个,培树市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541个和模范个人807名,“互嵌互融同发展 通达辽阔共繁荣”创建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经过五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的根本途径。通辽市始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稳妥有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梳理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13件,修改完善《通辽市蒙药保护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7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全市“十五五规划”和各类会议活动、政策文件中,全面融入展陈布展、城市布局、景观雕塑、公共文化设施中,从源头确保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市人大出台《关于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的决定》,市政协围绕主线要求开展专题协商。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互融互促,将基层民族事务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平安通辽建设,全市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全部配备专兼职民族工作干部,所有基层网格员实现“铸牢”培训全覆盖。下大力气防范化解涉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成立100余个“石榴籽调解工作室”,在全区率先建立“四所一庭”协作联动工作模式,“五籽同心”调解模式获《法治日报》专版报道,“移动蒙古包警务室”“同心圆调解室”等特色品牌矩阵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越筑越牢。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站在新起点,通辽市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继续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张剑锋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