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来源:通达融媒
一条河的苏醒,可以有很多种表达。能从万物生中看见它——是最有力的证明。
收秋,西辽河打一个响指,先是采星入怀的鸡心果,接着是攥着火的红干椒,玉米穗一再拔高的地平线,清格凌凌地醒。
河流,河流,河贵在流。溯流而行,我们目睹一场盛大的丰收。

西辽河水利枢纽两岸田畴如织。张启民 摄
一
从秋分到霜降,最早醒来的,是西辽河水利枢纽管护中心的代凤军,这位爱摄影的水利人,把镜头对准跃出红高粱的、更红的朝阳。他脚下28孔闸门处,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打着旋儿汇入西辽河。三河一握,曲流烫金,一路向东。

朝阳中的西辽河,曲流烫金,一路向东。代凤军 摄
“之前河水大,鱼多,说是鱼米之乡也不为过。”在此工作38年,1998年后,他眼见着河水越来越少。“今年从春到秋,一直有水,这是两岸人多年不敢有的奢望。”
开鲁地势平坦,为了从更高视角打量家乡,省吃俭用的代凤军购置了无人机,春天千百只候鸟、秋天千万亩丰收,一一入镜。

傍晚的西辽河水利枢纽水映霞光。代凤军 摄
二
溯水而行,七点多钟,麦新镇的一块田垄间,已摆满错落的纸箱。周国华种植的200亩甘薯迎来收获。60岁的他开着拖拉机脱去瓜秧,30余名工人坐在垄沟上,双手一搂,暄土里的甘薯就跃进怀里,像收网时鱼儿的欢腾。

收获甘薯的喜悦。张启民 摄
这甘薯学名白哈密薯,市场多有细分,村里人一律叫“地瓜”。62岁的村民赵臣边采收边说:“每天能挣160块钱,这个秋天,大伙在家门口就能挣到不少工钱。”
西辽河水凉而冽,是这方土地的秘密。“这品种挑剔,气候上喜热不喜凉,喝水上喜凉不喜热。”卖过17年农机,周国华深谙现代农业之道,高垄、覆膜、滴灌,他摸索作物的脾气。试种七八轮,终于找到合适的品种,每亩能获利2000元。
如今,开鲁甘薯已从寻常食材升级为功能食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县种植面积达两万亩。
老周说,好的甘薯要不肥不瘦,不超2两,盈盈一握正好。掸土裹纸,衬在礼盒里。这薯面而不噎,甜而不腻。吉林客商早早预订,很珍重。

工人展示长势喜人的甘薯。张启民 摄
三
和周国华一样懂得“珍重”之道的,还有林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洪波。听闻村里的鸡心果有名,记者中午赶到时,扑了个空。
身材高瘦的赵主任双手一拍,既有歉意又带得意——“你们来晚一步,果全卖完了。”
他的远见体现在先人一步,村里一万多亩地,六成发展林果。每亩百株树,每株30斤果。哈尔滨、吉林的客商紧盯果期而来。“不论大小,均价3元一斤,提前包圆了。”高于市场价的收购,除了果实甜脆,更胜在打好时间差。

红透了的鸡心果挂在枝头。张启民 摄
这个曾经名为榆树林村的沙沼地,因缺水转型发展节水林果业。这两年,村里还引进了市场新宠贵妃李子,在西辽河滋养下,试种效果不错。
林发,林发,这村名真不是白叫的。
四
最算得上“果痴”的,是县林草局林业工作站站长孙世民,照片上不苟言笑的他,站在果树下就滔滔不绝。
鸡心果源自开鲁,是50年前一棵123苹果树芽变而来。经过几代林果人的培育推广,从疏花疏果到病虫害防治,从水肥管理到采收存储,摸索出全链条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开鲁县林果产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示范基地里,两株35岁的鸡心果树。张启民 摄
这枚小果,别称锦绣海棠,而海棠早已深植于西辽河文化的基因里——在县博物馆内,一件出土自恒源牧场的瓦罐中,静静躺着距今3600年前的海棠果干。
品质出众,竟引来“冒牌货”,一些外地果商表面铺层开鲁果,底下混装地产果,企图鱼目混珠,低价冲击市场。如何破局?孙世民的答案是:做品牌。
他正全力推动注册“念念”品牌,取意“果香令人念念不忘”,连广告语都已拟妥:“念念鸡心果,吃吃在等你。”
品牌化的底气,来自实打实的产业突破,在标准化种植推广下,今年全县鸡心果总产量1亿斤,总产值4亿元。相较2023年,实现增产4000万斤、增值2亿元的跃升。
五
标准化种植同样在大田农业中生根。九月末起,麦新镇麦新村“80后”新农人梅月军,每天下田查看收成。拈一粒干透的玉米,细细一嗑,“多少个水儿,多少个粉质”便了然于心。

梅月军查看玉米成色。张启民 摄
他一个人管理百亩土地,从北斗导航精准播种到收割机直收作业,整片农田如“揉面”般规整。这与父辈“套驴车劳作,累弯了腰”的景象,已截然不同。
通辽玉米品质出众,容重高、营养足,在与全国玉米的竞争中当仁不让。这背后,是西辽河水的滋养,也是标准化种植的扎实落地。
然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老庄稼人对“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怀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左明湖和团队,当初可是磨破了嘴皮。
转机从“眼见为实”开始——2022年起,开鲁县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示范田,通过增密种植、精准施肥与全程机械化,让“田间课堂”成了最有力的说服。秋后核算,亩产普遍提高200斤以上。
左主任说,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技术推广面积从最初的12万亩跃升至160万亩,曾经被视为“痴人说梦”的亩产1300公斤以上,在今年已成为现实。

开鲁秋田,丰收如画。张启民 摄
常年与土地打交道,梅月军的家却一尘不染,白色挂篮秋千,晶亮的葡萄酒杯,东墙整幅山水壁画题着“流水生财”——这是农人对河流最朴素的感恩与期盼。
他不少同学是种粮大户,而除了规模化种植,更留住青壮年的,是当地蓬勃发展的玉米循环产业链,一株小小玉米,本地就能转化为淀粉糖、酒精、抗生素等200多种产品。

机械化收割玉米。张启民 摄
“我们或许是最后一代种地人。”梅月军说。他因此坚定地支持儿子报考软件工程——他相信,机器人远程种地的未来已不遥远。
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到“产业融合、百业兴旺”,水润乡村的丰收图景正在重构,现代农业赋予土地新的期待。
六
留住年轻人的,还有火辣辣的红干椒。
“五花土”质地疏松,保水保肥,正合红干椒的生长习性。开鲁种植红干椒60年,规模已达60万亩。

开鲁红辣椒如红玉般润泽。张启民 摄
如今,从育苗、移栽到收购、销售,再到加工、出口,链条完整。全县围着辣椒产业转的经纪人、务工农民超5万人,年劳动力收入3.6亿元。
天将擦黑,东风镇东方红村的宋福春夫妇仍在辣椒田忙碌。今年他们种的130亩辣椒,在四天半内完成收割,亩产高达八九百斤。眼前这片深沉饱满的红色,闪烁着红玉般温润的光泽。

椒农宋福春又迎来一个丰收年
今年9月,全国首个出口辣椒“大基地”落户这里。“这对我们的品控来说,是个挑战。”左明湖主任坦言压力,但信心十足,开鲁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份信心来自科技的有力支撑。通过与国家级专家合作,开鲁持续推动品种更新,自主研发“北星”“蒙椒”系列,并建设59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其中,10万亩基地依托农业物联网实现全程可溯,更通过微生物菌剂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椒农的重茬障碍。
“当年点籽播种时,可没这么红。”宋福春抚摸着手中的辣椒感慨道,“多年重茬,地都累了。是科技,让这辣椒重新红了起来。”

东风镇的红辣椒正在收获。张启民 摄
离这里不远的小泡子文化遗址,见证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农耕文明。田间散落的之字纹陶片,常让劳作的人一弯腰就触摸到几千年的历史。
这种对土地与河流的深情,早已融入农人的日常生活。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的菜畦与花簇,是对生活最踏实的装点;而“丰收村”“大有庄”这些饱含期盼的村名,则道出世代耕者最朴素的心愿。
如今,复苏的西辽河水,正让这片土地上的耕耘者,稳稳地挑起了“金扁担”——一头担着山清水秀的田园乡愁,一头担着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
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将所有深情与期盼,汇入沉甸甸的丰收里。
记者 卢显艳 张启民 石晓博 宋悦
责任编辑:张剑锋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