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考古半世纪读懂新通辽 ——解锁通辽四大考古发现的千年文明密码

2025-09-21 来源:通达融媒

在祖国北疆的辽阔版图上,西辽河宛如一条闪耀着文明之光的丝带,静静流淌过通辽这片神奇的土地。

时光荏苒,通辽考古事业已走过五十载,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文博人接力探寻、勤耕不辍、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聚落,到青铜时代的多元交融,再到辽代的辉煌璀璨,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一个个跨越千年的尘封遗迹揭开神秘面纱。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西辽河流域的考古成果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吐尔基山辽墓、南宝力皋吐遗址、哈民遗址……每一项考古成果都震惊世界、载入中国考古史册。这些考古成果被称为通辽考古“四大名著”。同时也代表着通辽现代考古的最高水平,是我市的“四大考古名片”。

这四大考古发现,宛如四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串联起通辽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得以一窥这片土地波澜壮阔的文明画卷。

从辽代奢华到当代绽放: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的千年流转

1986年夏,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的一处山坡上,推土机的轰鸣声意外打破了草原千年的寂静。当地村民在施工时,偶然发现了一座深埋地下的古墓。考古人员闻讯后迅速赶赴现场,随着发掘工作的逐步展开,一座尘封近千年的辽代皇族墓葬——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缓缓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其惊世发现,令世界为之瞩目。

这座位于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的辽代皇族墓葬,宛如一座地下宝库,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契丹贵族墓葬之一。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墓室大门,3227件精美文物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旧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堪称辽代艺术的瑰宝。这些文物的出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辽代的时空之门。

0101.png

黄金面具。(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金面具和银丝网络无疑是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最耀眼的随葬品。金光灿灿的黄金面具,工艺精湛得令人叹为观止;而银丝网络葬衣,则由无数根细若发丝的银丝精心编织而成,紧密贴合人体轮廓,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深刻反映了辽代独特的丧葬习俗,是研究辽代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除了这两件镇馆之宝,墓中还出土了大量来自波斯、中原等地的舶来品。它们跨越千山万水,从遥远的波斯来到辽代皇族的墓室,见证了当时辽代与外界频繁的贸易往来。这些舶来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让我们看到了辽代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考古专家们都说: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的文物,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为研究辽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通过这些文物得以窥见辽代皇族的奢华生活以及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先进的文化理念。

如今,我市充分发挥这些文物的文化价值,以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文物为元素,开发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它们让辽代文化走出博物馆的展柜,走进了现代生活,让千年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

从身份迷雾到文化新篇:吐尔基山辽墓的探索之路

2003年初春,通辽市科左后旗的吐尔基山,一场普通的山体采石作业意外撕开了历史的一角。当挖掘机的铲斗触碰到坚硬的青石板,伴随着刺耳的摩擦声,尘封千年的神秘墓葬露出冰山一角。闻讯赶来的考古队在寒风中搭建起临时工作棚,随着层层清理,一座未被盗掘的契丹贵族墓葬逐渐展露全貌。这场发现如同投入考古界的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学界与公众的关注。

考古人员屏住呼吸,用特制工具缓缓撬开墓门。幽暗墓室中,斑驳的壁画在灯光照射下重焕生机:手持法器的萨满巫师、奔腾的骏马、祥云环绕的神兽,色彩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仍以浓烈的红、蓝、金三色勾勒出神秘氛围。

最令人震撼的,是墓主人身上那双鎏金錾花银靴。靴筒以薄银片精心打造,表面布满缠枝莲纹与细密珍珠纹,边缘镶嵌的绿松石与玛瑙虽历经千年,仍在灯光下折射出幽幽华彩。靴底錾刻着云雷纹,寓意踏云而行的尊贵身份,工匠以毫厘间的精湛技艺,将契丹贵族对奢华与神秘的追求雕琢得淋漓尽致。然而,当考古人员试图通过随葬品确认墓主人身份时,却陷入了困惑——墓室中竟未发现任何明确记载身份的墓志铭,仅有的金银器皿上也未刻铭文,这让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如坠迷雾。

如今,它就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每一个符号、每一件器物都在等待我们破译其中的密码。考古人员仍在借助CT扫描、DNA检测等现代科技手段,试图揭开墓主人身份的谜底。

从新石器印记到文明长廊:南宝力皋吐遗址的时空叙事

在通辽市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的沙海深处,枯黄的蒿草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守护着某个沉睡千年的秘密。200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平带领的联合考古队踏入这片荒寂之地,当第一铲沙土被掀开时,尘封的文明密码被缓缓解锁——这片看似普通的沙坨下,竟埋藏着内蒙古东部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群。

0202.png

南宝力皋吐博物馆展厅一角。摄影:张启民

晶莹的玉璜曾在谁的颈间闪耀?带刃的石斧又见证过多少狩猎的瞬间?那枚雕琢精美的白玉牙璧,是否曾在神秘的祭祀仪式中承载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连续四年的考古发掘,如同徐徐展开一幅历史长卷。考古队员们手持手铲,在1万多平方米的遗址上一寸寸探寻,当清理出395座墓葬时,仿佛听见了时光深处传来的回响。1500余件陶、石、玉、骨等文物重见天日,每一件都如同打开远古文明的钥匙。

0303.png

人形陶壶。摄影:张启民。

0404.png

石兽首。摄影:张启民

漫步在遗址博物馆的展柜前,最引人驻足的当属陶器与玉器的陈列。筒形罐上繁复的附加堆纹,宛如草原上蜿蜒的溪流;壶身对称的复线几何纹,恰似夜空中闪烁的星图。出土的玉器更是品类丰富,装饰用的玉珠小巧圆润,工具类的石斧布满使用痕迹。

南宝力皋吐博物馆一楼展厅里,那件静静陈列在展柜中的小口壶,藏着馆长刘志强与文物的不解之缘。作为当年遗址发掘队的一员,这件壶正是他亲手捧出黄土的。

0505.png

南宝力皋吐博物馆馆长刘志强介绍他参与挖掘的文物。摄影:王晓飞

“当时是壶嘴先探出了头,像在跟我们打招呼。”刘志强望着展柜,眼中泛起温情,“生怕碰坏了它,我握着刷子和牙签,一点点剥离周围的泥土,整整半天时间,才敢让它完整地显露真容。”

如今的小口壶虽已褪去出土时的鲜活色泽,却在展柜中沉淀为历史的注脚,被无数人凝视、解读。“这些陶器、壶罐,每一件我都是见证者。”刘志强的语气里满是自豪,“从发掘时的小心翼翼,到如今的静静守护,或许这就是我与它们跨越千年的约定——要让深埋的文明被看见,让沉默的时光会说话。”

南宝力皋吐遗址最震撼学界的,是它如同一个文明交汇的“时空胶囊”。考古学家惊喜地发现,这里既有“小河沿文化”的网纹筒形罐,又有辽宁偏堡子类型的竖条形堆纹陶器,甚至能见到东北嫩江流域“小拉哈一期遗存”陶器的痕迹。这些源自不同区域的文化元素,竟能在同一处遗址和谐共存,生动印证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辽河流域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独特地位。专家学者们也纷纷感叹:“这是首次发现多支史前文化在此交汇的实证,就像打开了一本立体的文明交流史!”

当夕阳为沙海镀上金边,那些出土文物上的纹路,依然在静静讲述着,人类文明如何在交流互鉴中走向辉煌。

从聚落消亡到文明重生:哈民遗址的千年苏醒之路

0606.png

哈民遗址考古公园展馆外景。摄影:张启民

2010年初春,在通辽市科左中旗,几位村民在耕作时偶然发现了几片破碎的陶片。这个不经意的发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吸引了考古工作者的目光。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一处尘封55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终于在现代文明的探照灯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0707.png

哈民遗址博物馆展厅。摄影:张启民

走进哈民遗址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展厅中央,复原的远古房址模型整齐排列,再现了当年聚落的繁华景象。部分房址内,生活遗迹保存完好:破碎的陶罐似乎还残留着远古的饭香,散落的石器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劳作场景。

0808.png

哈民遗址保护展示馆内的房址。摄影:张启民

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人体遗骸。这些遗骸的摆放位置与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呈蜷缩状,有的相互依偎,仿佛在向后人讲述某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考古学家推测,这些遗骸或许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有关,它们的存在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社会结构及人类应对灾难的方式提供了珍贵而直观的资料。

哈民遗址博物馆展厅内,一件件精美的器物熠熠生辉。炭化的黍粟颗粒虽已失去了往日的金黄,却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那些玉器、石器更是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0909.png

哈民遗址服务中心主任董哲介绍镇馆之宝陶猪。摄影:王晓飞

谈及镇馆之宝“陶猪”的发现,哈民遗址博物馆馆长董哲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充满机缘的往事。2010年,哈民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已告一段落,施工队正用铲车平整广场地面。就在铲车倒土的瞬间,一块滚动异常迅速的“土疙瘩”吸引了他的目光。清理掉“土疙瘩”的外层泥土,一尊憨态可掬的“陶猪”赫然显现。这尊“陶猪”并非通过正式考古发掘出土,而是从推土机铲斗下抢救回来的“天选之宝”,它的意外现身,既为遗址的历史遗存增添了灵动一笔,也让人们在机缘巧合中感受到文物保护与历史馈赠的奇妙连接。

如今的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通辽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借助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远古的聚落场景得以生动再现。游客们戴上VR眼镜,仿佛瞬间穿越时空,置身于5500多年前的哈民聚落。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科技在这里完美融合,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静止的器物。

从新石器时代的哈民遗址、南宝力皋吐遗址,再到辽代的陈国公主墓和吐尔基山辽墓,通辽五十年的考古历程,通过这“四大名著”的考古发现,完整勾勒出西辽河流域的文明脉络。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不仅见证了通辽这片土地的辉煌过往,更在现代文明的滋养下,继续书写着新的传奇。它们是通辽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世界读懂通辽,读懂西辽河文化的深邃与伟大。

记者 张宇曦 王晓飞

  责任编辑:马洪霞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