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推进理论研究 把北疆文化做深做实做精彩——北疆文化理论研究推进会发言摘登

2025-09-15 来源:内蒙古日报

不断丰富北疆文化的内涵

  ◎郗志群

  北疆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类型多样,其中最为典型、最具鲜明特色的主要有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它们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历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同滋养,又凸显各自的文脉特色。

  红色文化以其革命性、先进性与时代性,为北疆文化注入了全新精神内核与发展动能,成为塑造北疆文化现代品格、引领区域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实现了北疆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跃升。从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到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战,红色基因深刻重构了传统北疆文化的社会形态。红色文化推动北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传承蒙古马精神的坚韧特质,又融入集体主义、共同富裕的现代价值观;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成为北疆文化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引擎。

  草原文化是北疆文化孕育生长的原生土壤,其基因深刻烙印于北疆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形态表征之中。作为游牧文明的典型代表,草原文化塑造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智慧以及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从穹庐毡帐到勒勒车迁徙,从《江格尔》史诗传唱到那达慕竞技精神,草原文化构建了北疆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底色。蒙古族马头琴音乐、那达慕大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承载着草原民族的历史记忆,也成为北疆文化对外展示的核心载体。这些文化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代际传承与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北疆文化的内涵。

  农耕文化以其稳定的生产形态与深厚的文明积淀,奠定了北疆文化的物质基础与社会组织形态。自秦汉置郡、汉武帝屯田戍边起,河套平原的引黄灌溉工程便开创了“塞上粮仓”的农耕文明范式。农耕文化具有定居性、制度性与技术性特征:修筑水渠的集体协作催生社会组织创新,粮仓储备保障了边疆稳定,村镇聚落形成文化传播结点。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阴山南北形成互补共生格局,两种文明形态深度交融,这让北疆文化既葆有游牧民族的豪迈气韵,又汲取农耕文明的沉稳特质,形成刚柔并济的文化品格。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43.5公里,途径覆盖7个盟市、42个旗县(市、区),既是灌溉水源更是文明通道。秦始皇直道与黄河水道并行,构建了中央政权经略边疆的动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西夏兴修水利,均延续着黄河文明的治理智慧。黄河文化的宏大气象滋养了北疆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使其成为贯通中原与草原、中央与边疆的文化桥梁。

  内蒙古是全国拥有长城遗存最多的省区,约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长城遗存,为北疆文化注入了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基因,是各民族共生共荣的有力见证。从战国赵北长城至金界壕,不同时代长城共同构建了农牧交错地带的文化接触区。长城绝非隔绝屏障,而是“茶马互市”的交易所、“和亲政策”的婚姻走廊、“通关文牒”的人员往来通道。这种交融并非被动适应,而是各民族主动参与的结果,各民族共同将长城从军事边界转化为文化纽带。

  北疆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文化生态系统。草原文化的流动性平衡了农耕文化的稳定性,黄河文化的包容性消融了长城文化的边界性,红色文化的创新性激活了传统要素的当代价值。这种多脉交融的特质,使北疆文化既保持地域特色又彰显中华文明共性,既传承历史根脉又面向现代发展,最终凝聚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汇聚起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文化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杨洪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基础性、原则性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全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时代要求,以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北疆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刻根植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中孕育的统一性传统与一体化治理逻辑之中,是文明形态自我演进的历史结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历史大势之下文明主体自主整合、自我建构的必然,这一进程体现的不仅是国家形态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共同价值与发展优势的历史升华。

  多民族文化认同的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突出特性之一。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在多元整合中形成了“统一为纲、差异共存”的治理逻辑,强调制度统一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协调发展,以制度维系多样而不以同质消解差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文明以强大的融合能力吸收多元文化元素,在不断兼收并蓄中形成了各民族广泛认同的文化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是增强各族人民制度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在一次次抵御外侮、战胜灾难、追梦圆梦的进程中,不断强化对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与情感认同,逐步汇聚起万众一心、同向同行的磅礴伟力,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最深沉、最坚实的精神支撑。只有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归属感、凝聚力与向心力,民族复兴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力量之源。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社会稳定和民族发展的根本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构筑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思想长城,为推动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遵循。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一项贯穿党和国家发展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必须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轴,构建牢不可破的团结纽带。要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功能的理解,明确其对民族团结的引领性、基础性和方向性作用。

  新时代民族工作科学化、体系化、战略化的内在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在理论层面深化研究、明晰逻辑,又要在实践层面嵌入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通过健全机制、完善法治、加强队伍建设,以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方式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效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必须以增强文化认同为着力点,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战略目标,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持续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中体现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内容,深化梳理、阐释、传播,努力构建具有高度理论引领力、情感凝聚力、传播感染力的中华民族精神表达体系。要坚持文化互鉴与多元共生,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大框架内繁荣发展,建设中华文化符号体系,打造共有精神标识与形象表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通历史与现实的实践活动,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国家战略,逐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价值引导型向制度支撑型、实践运行型的转变,逐步实现理念与治理、情感与秩序、认同与制度的有机统一,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入从理念自觉走向实践构建的新阶段。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团结发展为基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团结奋斗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和民生实绩,持续提升民族地区发展质量和一体化水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主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

  多维发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

  ◎张仕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多次讲到“北疆”这个概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我们党领导内蒙古各族人民进行了百余年的奋斗,积淀的丰富红色资源是北疆文化最丰厚的营养。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内蒙古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取得的,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既是对内蒙古历史的回顾,也是政治智慧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浸润在内蒙古各族人民血脉里的红色基因的凝练表达和诠释。

  北疆文化具有时代性。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心手相牵,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浇灌下孕育形成的。北疆文化具有民族性。首先,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内蒙古地区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多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在内蒙古大地上极其鲜明。其次,是各民族守望相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提出的重大理念,精辟概括了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和生动实践。北疆文化具有地域性。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交融汇入中华文化的洪流。作为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北疆文化在中华文化连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孕育、繁荣、传承至今,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从研究阐释、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生态特色等方面持续发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第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入做好研究、阐释、宣传工作,确保不跑偏、不走样。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度观照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用史料说话、用发展说话,展现好北疆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挖掘守望相助理念的丰富内涵,讲好优良传统、讲好历史佳话,阐释好北疆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深刻研释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不断汲取奋进力量。第二,要以科技赋能,让北疆文化的多个版块以多元化互动体验场景的形式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直观和具象体验。要依托数字技术对北疆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创新和传播,打造一个具有高品质、高效率、高价值、高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第三,要积极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北疆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北疆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第四,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保留着大面积的原始生态区域。要将弘扬北疆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一战线教研部“一国两制”国家统一教研室主任、教授,内蒙古财经大学校长助理】

  以北疆文化建设助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朱尖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既是东北振兴的联动区域,又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省区之一。这种双重区位优势使内蒙古在产业转型、生态保护、开放合作等领域拥有多重发展机遇。立足内蒙古的独特优势,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推动高质量发展,需充分发挥北疆文化建设的重要支点作用。

  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领、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北疆文化本身就是一座“精神富矿”,需要充分挖掘、有效利用。要对内蒙古丰富的红色资源、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生态资源展开深入挖掘,以历史文献、物质文化、鲜活案例为依托,充分展现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展示内蒙古壮美和美善美、可信可亲可爱的形象,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内蒙古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引领。要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是北疆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出的具有北疆特色的精神符号,这些精神符号已融入北疆各族人民的血脉,成为他们守望相助、开拓进取的重要精神源泉。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更要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以文化的力量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

  在创新创造中孕育新业态。要通过科技手段赋能北疆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更能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要加强文化资源整合,提升北疆文化资源利用效力和创新活力,在利用科技赋能北疆文化创新转化的过程中,也要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大力提高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更及时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功能。要加快北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布局,围绕文化数据全产业链培育新型文化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全场景覆盖,让北疆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强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的改革创新,完善高校学科设置,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平衡收入分配机制,以制度文化建设推动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人才保障。要充分激发“文化+”的赋能效应,聚焦特色化、数字化,将文化赋能嵌入产业升级全链条,最终形成“文化引领—产业创新—市场繁荣”的良性循环,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范式。

  加快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文旅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文旅融合发展也是旅游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演艺、会展、商业融合发展,加快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要在大型节庆、展陈及文旅活动中嵌入北疆文化元素与标识,借助创意设计与科技赋能,打造特色文化打卡地。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通过纪录片、短视频、旅游综艺等形式,全方位宣传内蒙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不断探究北疆文化的内涵、丰富北疆文化的外延,挖掘、阐释、宣传好北疆文化蕴含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文化价值,积极构筑“传承—转化—传播”全链条文化生态,以北疆文化基因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充分展示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是保障。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要探索文化和新质生产力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和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

  深化文化领域人才工作机制创新。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要加大扶植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不断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不断拓宽人才培养主渠道,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自主培养力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效率、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同时,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构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新格局

  ◎刘银喜

  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自治区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一支活跃于农村牧区的文艺工作队。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深情回信,勉励文艺工作者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这一形式特殊的草原文艺工作队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乌兰牧骑从建立之初的服务对象便是农村牧区居民,这些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不适合大型文艺团体演出。且旗县的文化馆活动均为阵地活动,不能满足农牧民的需求。因此,乌兰牧骑采用“主动+流动”的方式开展文化服务,打破原有公共服务的时空桎梏,让文化服务以主动上门的方式递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可以说,乌兰牧骑是基层公共服务综合供给的有益尝试和有效实践,其运行形式体现了“流动公共服务”理念、机制和方式创新。乌兰牧骑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具有时代性、嵌入性、包容性特征。

  时代主旋律的弘扬者。乌兰牧骑始终在节目内容上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反映新人新事,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近年来,随着乌兰牧骑体系的日益完善,地方政府积极依托乌兰牧骑的演出活动弘扬时代主题,在演出中融入多种形式的内容,以强化宣传效果。这些紧扣时代主题的节目不仅更好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形象展现了基层的社会建设成果,能够有效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和政府政策主张的传播者。身处农村牧区的群众,信息接收渠道少,对党和政府的一些政策主张缺乏深入理解。乌兰牧骑将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融入文艺作品中,使群众在欣赏节目时能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认同。

  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作为“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演出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十分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重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诸如《草原儿女心向党》《共筑中国梦》这样的节目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

  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动上门”成为必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近年来,随着公共服务可及性、均等化概念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尤其是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制约、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实现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的难度提升。因此,主动式公共服务应进一步在供给方式、供给机制、职能整合以及需求识别等方面进行要素扩充,突破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构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新格局。

  (作者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