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来源:通达融媒
沙棘果由青转黄,中蒙药材飘香四野,智慧矿山机械轰鸣,风电叶片划破长空……通辽市以力破万钧的勇气打破生态与产业壁垒,用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为内蒙古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的同时,“点绿成金”的变革也让曾经脆弱的生态变为发展的沃土,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越走越开阔。
植绿增金:绿底色结出黄金果
绿,是通辽的底色,也是通辽的优势!生活在通辽的人们渴望绿色,种下绿色,同时也能利用好这抹来之不易的绿色。
立秋刚过,科尔沁区庆和镇五家子村沙棘林中,密实的墨绿色枝叶挡不住橙黄色小颗沙棘果展露容颜。成熟期已至,林间采收的村民笑得合不拢嘴,沉甸甸的枝头告诉他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2018年12月,庆和镇抓住陕西海天制药集团到科尔沁区考察项目的契机,借助招商引资的东风,创新发展“林+药”模式,通辽市海天沙棘科技有限公司中蒙药材种植基地应运而生。
三万亩地栽上了绿油油的沙棘树。沙,挡住了;风,遮住了;同时还有惊喜在绿意之间萌生。
盛果期,庆和镇年产沙棘果实一万五千吨。依托这些果实,海天沙棘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沙棘饮料、沙棘籽油、沙棘原浆等6个种类的产品。年产值五亿元,实现利税五千万元。
绿色带来了沙棘果,但沙棘果带来的却远不止五千万元税收。推行“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庆和镇通过村集体建立劳务公司、农机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海天药业长期输送劳动力,每年近4000万元的收入让当地农牧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这哪是沙棘果啊,分明是黄金果。”农户丁玉红说,这几年她一步步看着沙棘林长起来,一步步看见果子结起来,也一步步看着自己和周围人的日子火起来。
一棵沙棘种下去,庆和镇结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本效益账。这是通辽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三种效益齐手抓的生动实践。全市坚持把防沙治沙与促绿富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在综合治理沙化、荒漠化土地的同时,综合高效利用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包括沙棘在内的林果经济、林下经济。
“我这8亩果园瞧着是不起眼,但平平常常一年也能出3000多元。”眼下,奈曼旗八仙筒镇果农徐远林的果园已经沙果飘香,沉甸甸的果子压得枝条像一把拉足劲的长弓。“我这沙果不愁卖,客商上门收购,果子只要质量控制得好,咱这果园经济收入就好,这可比种其他作物强得多。”
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与改善生态环境并行。奈曼旗八仙筒镇以代林筒村为中心,开发出3000多亩生态林果。低产林地、无立木林地再次披上绿装,每亩3000元以上的净收入的经济效果也跟着成熟的果子结了出来。生态美、产业兴,小沙果、鸡心果果果香甜,一举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开心果”。
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当下的通辽,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模式同样亮眼。开鲁县东风镇章古台村林下养殖,一只大鹅能够产生200元的纯利润;库伦旗水泉乡哈达图村的绿凤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小土鸡卖出了不菲身价;“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让中蒙医药种植、食用菌培育等绿色种养有序发展……到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超过68.6万亩,参与农牧民户数2万余户,产值达到1.78亿元;林间中蒙药材基地30多万亩,年产值8亿元。
曾经的贫瘠荒漠,如今已变成充满希望的田野。向绿而行!通辽,正在奋力书写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点绿成金:科技赋能新引擎
扎哈淖尔煤业的生态修复区里,绿草悠悠,鲜花盛开,人们很难将眼前的这片“花园”与年产1800万吨煤炭的大型矿区联系在一起。
不远处的露天煤矿里,数百台无人驾驶矿用卡车列队行进,满载岩土在蜿蜒坡道上稳定行驶。矿区的智慧云控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精准掌控路面上正在行驶的无人驾驶矿用卡车。调度大屏上,采场、排土场的停车区与运输路线清晰可见。
“这些蓝色小框是排土位,红色格子代表岩土已满。”公司工管部主任徐猛站在屏幕前介绍,智慧管控让扎哈淖尔实现“安全、智能、绿色、高效”现代煤矿建设。工人彻底远离高危环境与极端天气侵扰,同时,在技术驱动下“人停车不停”成为新常态,年剥离任务600万立方米高效推进,矿山生产模式正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数智驱动型”跃迁。
150公里之外,科尔沁区赋能风光,同样大步走在深刻的绿色变革道路上。
位于科尔沁区工业园区的龙马风电产业园,一派现代化智能制造景象:平均每90分钟,一支125米长的巨型风电叶片高效下线。这里汇聚了10余家风电产业链核心企业,形成了涵盖精密零部件铸造、发电机、储能系统、整机制造到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
百亿级投资打造的“风机零部件—整机—运维”一体化生态,凸显了规模化、绿色化、协同化优势,为陆上风电大基地建设提供强力支撑,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千亿级绿色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正在加速崛起。
通辽拥有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这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24年,奈曼旗工业园区增量配电网实现新能源供电0.7亿千瓦时,这相当于节约标煤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1万吨。新能源项目全部建成后,年节约标煤2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0.4万吨。
绿电在本地生产,也在本地消纳,红利更在本地共享。晨曦中,阿日昆都楞镇牧民达古拉家灯光亮起。在新能源通电升级工程实施后,早起的牧民再也不用忍受“柴油灯忽明忽暗”,绿电长流,光与风为轮牧群众送来惠民福音。
到2027年,通辽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北部区域就地消纳比例率先达到50%。
“三北”六期工程甘旗卡镇章文塔拉巴克要小组示范区,一场以乔灌草综合治理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实践正在展开。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未来将用科技创新为“三北”工程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塔敏查干沙漠腹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库伦银沙湾”背靠沙漠,善用沙漠资源。如今,这里已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达34万人次。
科左中旗丰库牧场羊草繁育,曾经寸草难生的盐碱地已蜕变得勃勃生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让群众受益连连。
建设“双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全力打造“绿电铝都”和“零碳产业园”,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通辽经验……
点绿成金,生生不息。通辽的实践表明,生态与产业并非对立关系,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理念创新,完全能够实现从生态赤字到生态盈余、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华丽转身,通辽正以生动实践证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自有“价”,点绿成金终有时。
向绿的路上,通辽还在奋力奔跑。
记者 李肖峰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