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来源:扎鲁特旗融媒体中心
在科尔沁沙地上,一场意义重大、旨在重塑生态并惠及民生的综合治理工程正稳步推进。2024-2025年通辽市中北部地区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草原部分),将8.35万亩沙化草地列为治理对象,通过“系统修复、科学施策、标本兼治”的治理理念,全面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工作。如今,这片往昔风沙横行的土地,正渐渐褪去“黄装”,重新展现出“绿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着生动而有力的实践范例。
科学布局靶向治理绘就修复蓝图
2024-2025年通辽市中北部地区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聚焦草原生态脆弱区,因地制宜划定治理区域与措施。其中,4.35万亩“工程固沙+灌草综合治理”区域分布在格日朝鲁苏木和查布嘎图苏木,采取围栏围封、补播灌草、风蚀坑整治、铺设沙障、施肥相结合的“组合拳”,针对不同沙化程度的草原“对症下药”,对流动沙丘通过沙障固定筑牢生态防线,对退化草地通过补播乡土灌草恢复植被群落,形成立体防护体系。
与此同时,4万亩人工种草区域以土地整理为基础,通过补播适生乡土草种、科学施肥等措施,提升草原生产力,打造“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质牧场。两类治理模式协同发力,构建起草原生态修复的完整链条。
稳步推进阶段成效彰显治理决心
目前,该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顺利完成全部补播任务。一片片新播的草种在沙土地上扎根生长,为草原悄然披上“绿装”,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围栏建设任务也已基本完成,形成闭环管护体系。这一体系将为草原植被自然恢复提供坚实“缓冲带”,有效遏制人为破坏,进一步巩固了治理成果。
从沙障铺设的整齐网格到补播草地的点点新绿,从风蚀坑的逐步平复到围栏建设的稳步推进,治理成效正从细节处悄然显现,草原生态系统正向健康方向演进。
多维效益生态民生达成双赢局面
项目的实施,将在生态、经济、社会层面释放多重效益,书写草原保护与发展的新篇章。
生态上,项目将有效降低风速、减少风蚀,提升草地盖度与土壤质量。预计到2026年,项目区沙化扩张趋势将得到遏制,多年生优良牧草增加2~5种,综合植被盖度提高3~5个百分点,干草产量提升5个百分点,林草碳汇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草原力量。
经济上,草原生产力的提升将直接惠及农牧民。项目区年每亩干草产量预计增加8kg,年增牧草约67.45万公斤,按市场价计算年增收可达87.68万元,草原承载力显著提高。同时,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以工代赈模式,为周边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447人投工投劳,累计发放报酬629.5万余元,让群众在参与生态建设中增收致富。
社会层面,项目将提升农牧民生产技能与生态保护意识,通过环境变化对比、媒体宣传等方式,推动形成全社会共治共管共享的生态文明新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科尔沁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如今,在科尔沁沙地的草原之上,生态修复的种子已然深深扎根,绿色发展的希望正悄然滋长。随着项目的持续深入推进,这片草原必将焕发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在北疆大地上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态画卷。
于海波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