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扎鲁特旗:特色养殖美了生态富了口袋

2025-08-18 来源:通达融媒

在广袤的扎鲁特旗草原上,特色养殖产业正蓬勃发展,以其独特的发展路径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卷。这一产业深深扎根于当地丰饶的资源沃土,遵循自然规律和地域特色,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创新之路。

林下生态鹅:唱响致富的“向天歌”

1_副本.jpg

在巴彦塔拉苏木东巴彦塔拉村的一片林地中,养殖户赵振武的林下养鹅项目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年 6 月,他投放了200只鹅苗,仅仅一个多月,单只鹅体重就已超过4斤。预计到10月初,单只鹅重量将突破10斤,按照当前市场价,单只售价可达150元以上,这将为赵振武带来约3万元的收入。

鹅具有适应性强、食草性好的特点。在林下养殖模式下,白天鹅群在林地自由啄食青草,仅需补充清水,大大降低了饲料成本。同时,林下散养使得鹅运动量增加,肉质更为紧实。鹅粪还能自然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树木成活率,形成了“林养鹅、鹅肥林”的良性生态循环。

巴彦塔拉苏木正以赵振武的项目为示范,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推广林下养鹅等林下经济畜禽养殖项目。这一举措不仅为养殖户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还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规模化养羊:“羊” 光大道展宏图

_MG_9728.JPG

扎鲁特旗水草丰美,饲草料年均产量超20亿公斤,羊存栏量达200万只以上,素有“内蒙古肉羊养殖基地”的美称。

近年来,扎鲁特旗将羊产业作为强旗富民的主导产业,围绕落实“五大任务”和建设“模范自治区”,在科技支撑、产业链拓展、品牌塑造和效益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

在格日朝鲁苏木忙哈图嘎查的新利生态农场,现代化的羊舍整齐排列,羊圈内羊羔膘肥体壮。农场负责人介绍,这里的羊食用天然草、饮用矿泉水,居住在保温羊舍,保障了羊肉品质绿色无污染。目前,农场基础母羊存栏670只,一年繁殖两次,出栏羔羊可达1500 只,年收入约300万元,纯利润在70万至100万元之间。

_MG_9666.JPG

该农场探索 “以种为养、种养结合” 的发展模式,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实行种养一体化循环经济,推动了养殖业的技术进步与增产增收,实现了生态与养殖产业的协调发展。同时,其推行的 “八统一” 管理模式,为周边农牧民提供了标准化养殖的成功范例。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扎鲁特旗积极改良羊品种,引进“杜泊羊”与本地羊杂交,培育出适应本地环境、生长速度快、肉质优良的“扎鲁特草原羊”。这种羊以吃草为主,肉味鲜美、高蛋白、低脂肪,市场价格提升,销路更加广阔,每只基础母羊可带来约1000元的收入。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扎鲁特旗构建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形成了集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宏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其生产加工车间将羊肉精细分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扎鲁特旗已引建多家肉羊产业龙头企业,建成多个规模养殖场和繁育基地,羊产业逐步向自繁自育转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多元化养殖: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44_副本.jpg

除了林下养鹅和规模化养羊,扎鲁特旗还积极发展梅花鹿、马等特色养殖产业。乌兰哈达苏木养殖户刘文霞从长春引进梅花鹿,经过几年的精心养殖,鹿群规模从最初的30多只发展到130只。每年割茸及销售鹿羔的收入近40万元,刘文霞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向野生养殖方向发展,并带动更多人参与梅花鹿养殖。

555_副本.jpg

在马产业方面,阿日昆都楞镇的牧民赛音乌力吉通过制作酸马奶,将马群从30多匹发展到80多匹,产奶母马增加到40多匹,四个月的挤奶期收入可达30万元左右。他计划继续扩大马群数量,引进先进设备,推动酸马奶产业发展。

扎鲁特旗以特色养殖产业为抓手,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鼓励引导农牧民发展特色养殖,提升了农牧民的 “造血” 能力,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发展特色养殖的过程中将继续深耕特色养殖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特色养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带领农牧民迈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特约通讯员 王呼斯冷

  责任编辑:向宇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