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来源:通达融媒
科左后旗海鲁吐镇阿嘎洲德嘎查哈斯巴根夫妇以一双巧手为笔,以藤条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独具特色的增收图景,成为村里人人称道的手工艺品制作示范户,为乡邻点亮了一条“指尖生金”的新路径。
哈斯巴根一家有65亩耕地和35头黄牛,一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牧生活。2024年,看着身边的乡亲们探索多元增收的尝试,夫妇俩心底萌生了新念头。“不能只靠地里的收成和牛群,得给家里多找条出路。”这个朴实的想法,让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自幼耳濡目染的编筐手艺。
农闲时节的庭院,成了他们的“创业基地”。没有专业指导,就对着手机里的视频教程一遍遍模仿;编结样式单一,就结合网上和市集上的流行款琢磨创新。从最初编一个筐要耗费大半天,到后来一天能完成两个,指尖的厚茧见证着技艺的精进,也丈量着从“庄稼人”到“手艺人”的转变。
哈斯巴根夫妇在家练习藤条编筐
“藤条编的筐最结实耐用。”这是哈斯巴根夫妇推介产品时最常说的话。他们深知,好手艺得有好销路。每到周边乡镇的集市,夫妇俩便带着刚编好的筐子摆摊,新颖的样式和精巧的做工总能吸引不少顾客。农忙间隙,妻子还学会了用快手直播编筐过程,镜头里的塑料藤条在指尖翻飞,朴实的解说让订单从本地延伸到了外地。
每年300余个成品,每个50元的亲民价格,“线上接单、线下交货”的灵活模式,让这门手艺真正变成了“摇钱树”。每年1万余元的增收,不仅使孩子的学杂费有了着落,家里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更让村里的乡亲们看到,原来农闲时间也能 “变废为宝”,传统手艺也能焕发新生机。
藤条筐成品
哈斯巴根夫妇的成功,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阿嘎洲德嘎查激起层层涟漪。如今,已有3户村民主动来请教编筐技巧,大家围坐在庭院里,一边切磋技艺,一边交流销售心得。用夫妇二人的话来说“能让更多家庭掌握增收技能,比自己赚钱更开心。”
从个人爱好到家庭副业,从独自摸索到带动乡邻,哈斯巴根夫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示范户”的真正含义。那些承载着草原气息的藤条筐,不仅装着丰收的喜悦,更装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编织出越来越宽广的幸福图景。
记者 黄然然 通讯员 赵云馨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