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来源:通达融媒
在内蒙古电投能源南露天煤矿地面生产系统的输煤皮带旁,纪玉龙戴着安全帽,弯腰检查着胶带接头,粗糙的手掌抚过传送带,像是在与老友打招呼。“每天和这些设备打交道,都处出感情了!”作为南露天煤矿胶带运行二部维修队队长,今年49岁的他已经有27年煤海生涯的经历了。
南露天煤矿胶带运行二部维修队队长纪玉龙
从平凡到不凡:书写的是奋斗答卷
3年军旅生涯锤炼出的坚毅品格,在纪玉龙退役后来到南露天煤矿时,化作了扎根煤海的执着。从检修钳工到维修队长,从青涩新兵到技能大师,他在胶带运输机旁写下了“退役不褪色”的答卷。
在2022年腊八节,零下30℃的寒夜里,生产线上三条皮带同时“罢工”。正在家中的纪玉龙接到电话,抓起棉衣就冲到现场,他和队友们徒手扒开冻硬的皮带,手指虽然冻得发紫仍精准对接钢绳。经过30多个小时连轴转,皮带重新转起,纪玉龙才发现睫毛上的冰霜已冻成了冰壳。
“不管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只要一个电话,我们就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这是纪玉龙对“担当”的注解。在他带领下,南露天煤矿胶带运行二部维修队年均排查隐患300多项,创造了连续20年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纪录,2023年更摘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这一国字号荣誉。
从扳手到专利:打磨的是创新火花
“设备就像人,得摸透它的脾气。”纪玉龙的工具箱里,除了扳手钳子,总躺着个笔记本,记满了设备运行参数和技改灵感。他研发的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开支,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纪玉龙巡查201皮带运行情况
胶带运输机是煤矿的“血管”,一旦撕裂停机,每天损失高达数十万元。纪玉龙带着队员们蹲守现场观察3个月,画出百张图纸,终于研发出“运输带防撕裂装置”,填补了行业空白,每年为企业节约百万元以上。在装车站,他看到工人清理火车车帮时险象环生,琢磨出“火车车帮清扫装置”。发明的“轴头温控保护装置”则像给设备装上“体温计”,通过智能预警使运行效率提升33%。电工郭师傅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参与技改时手足无措,是纪玉龙陪着他熬了3个通宵,最终让“胶带回程返料保护装置”研发出来。
“煤矿的技术更新换代快,不学习就赶不上趟。”纪玉龙把部队的“传帮带”传统带到班组,成立创新小组,带动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伙计们学图纸、搞研发。如今,这个21人的团队里,人人都能露一手“绝活儿”,先后拿下“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多项荣誉。
从队长到“大家长”:凝聚的是团队力量
纪玉龙作为胶带运行二部维修队的“大家长”,对队友们从工作到生活都关怀备至,谁家老人住院了,他带头排班陪护,谁技能不过关,他手把手教到会。针对队里社招人员多、年龄偏大的特点,纪玉龙把早会变成“技术课堂”,用通俗的“设备方言”讲解原理。他推行的“包机到人”制度,让每个队员都成了设备的“主人”。有人幽默地说:“纪队的兵,干啥都带着股子冲锋的劲儿!”
从军营到矿山:不变的是冲锋姿态
从军营绿到矿工蓝,纪玉龙的人生坐标上,始终闪耀着退役军人的初心。近年来,他获得过中国煤炭行业(技能人员)大师、内蒙古自治区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先进个人等30多项荣誉。但在他心里,对霍林郭勒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这一荣誉倍加珍视。
纪玉龙正在对班组职工开展设备操作培训
“退役军人一般都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工作作风。”纪玉龙对记者说,他这种作风也影响到了整个集体,让大家都对工作有了全力以赴的热忱。
“只要设备转着,心里就踏实。”纪玉龙的言语朴实无华。从军营到矿山,这位退役军人一直保持着不变的冲锋姿态。远处,满载乌金的列车鸣笛启程,奔向远方的城市和工厂,那是对煤海深处的“匠心”守望者最动听的赞歌。
记者 聂红杰 摄影 李想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