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举目尽是风华——西辽河文化节综述·情怀篇

2025-07-15 来源:通达融媒

2025年盛夏,西辽河畔,一场以“千古西辽河 万象通辽城”为主题的文化盛会即将启幕。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西辽河文化根脉的深情凝眸与血脉追寻,更是以文明之火点燃时代精神的创造性实践。此刻,历史的厚重回响与未来的蓬勃召唤在此交汇,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注入奔腾不息的活力源泉。

2024西辽河文化研讨会 (1).jpg

2024西辽河文化研讨会

多元共铸:中华一脉的家国情怀

通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年的考古发现揭示,通辽拥有较为完整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包括兴隆洼文化、新乐下层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哈民忙哈文化(或称哈民忙哈类型)和南宝力皋吐类型等。

诸多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折射出通辽宏富的史前文化特点,有力证明这片土地自远古便是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与交融的热土。这种生生不息的多元共生,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演进脉络,而深植其中的家国情怀则成为维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推动不同民族在此共同创造、共同发展。

2.jpg

哈民遗址 开启五千年文明尘封记忆。张启民 摄

作为沟通南北、联结东西的文化枢纽,通辽为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乃至整个欧亚大陆史前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书写了精彩篇章。

勘破新境:学术科技的历史情怀

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2024年,通辽市成功举办了西辽河文化研讨会,来自长江、黄河、西辽河等流域不同史前文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16场主题学术报告及座谈研讨,将西辽河文明研究推向新高度,为通辽市打造西辽河文化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jpg

通辽市文博院-展厅数字化展示。摄影 张启民

通辽市精心打造“从西辽河到大中华”数字馆,运用裸眼3D、数字魔墙等技术,让116件文物在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生动“复活”,实现沉浸式历史场景还原。组织撰写“西辽河文明研究”项目子课题《西辽河早期文明古文化遗址名录》等研究报告,为过往文明留下珍贵典籍记载。

从科左中旗的哈民遗址,到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遗址……一大批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作有序展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哈民遗址,提升改造项目已基本完成。

从学术研讨到数字活化,从文献整理到实地保护,通辽市实现了研究范式与传承路径的多维突破。

传续薪火:文脉永续的奋斗情怀

今日的西辽河文化,正以蓬勃的创新活力融入时代血脉。

走进南宝力皋吐遗址博物馆序厅,多媒体弧幕以半包围式设计呈现,瞬间将观众包裹进历史氛围中。弧幕借助三面墙体进行实景还原,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现文物、考古现场等场景,同时巧妙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营造出整体沉浸空间。

通辽市文博院《通达辽阔 互鉴融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厅一角。(摄影:张启民).jpg

通辽市文博院《通达辽阔 互鉴融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厅一角。摄影 张启民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通辽市通过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西辽河文化品牌,建成了通辽市文化数据库及“云上西辽河”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一库一平台”深刻挖掘西辽河文化资源,从中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将其转化为鲜活的文化关联数据,成为文化供给生产要素、文化创新创造素材和源泉,为文化数字化建设夯实根基。

最动人的一幕在哈民遗址旁上演,身着校服的少年们,手持激光测距仪,专注地测量着房址柱洞间距,他们手中的现代仪器与先民打磨的骨锥,实现了一场跨越五千年的对话。这对话,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情怀的延续。

通辽市文博院-辽三彩摩羯壶。张启民 摄.jpg

通辽市文博院-辽三彩摩羯壶。张启民 摄

西辽河文化,以绵延不绝的连续性书写文明永恒,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凝聚民族力量,以生生不息的创新性激活时代精神。从红山玉龙的古朴神秘到生态复苏的盎然生机,从民族交融的多元共生到数字传承的创新突破,它所承载的情怀,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悠悠回响,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鲜明彰显。

以厚重文化底蕴,涵育家国情怀,通辽市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必将以文明传承的星火为笔、以时代创新的浪潮为墨,在西辽河畔绘就一幅贯通古今、联结四海的文化长卷,让世界看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

记者 张琪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