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来源:通达融媒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科左后旗阿都沁苏木通过科学开发与多元运营,将12个沉寂多年的天然泡子转化为强村富民的“黄金水道”,深刻践行了“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要求。5月26日《通辽日报》二版刊发的《阿都沁苏木12个泡子“招”来15万元集体收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兴,百业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作出专章部署,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多重要求。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文件释放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信号和关键词。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资源、产业和文化,要因地制宜、精准定位,挖掘特色产业。福建沙县小吃“香”飘海外,覆盖66个国家和地区;山东曹县汉服产业全国闻名,借“国潮”之风展现文化之美……可以看出,“小地方”努力挖掘自身独一无二的发展路径,也能释放“大能量”。
善用其利,以兴其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县域特色、立足富民产业,才能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我们要善于用闲置资源,将“无用”资产转化为 “有用”资本,让本土资源成为产业振兴的“金钥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如阿都沁苏木的“黄金水道”所昭示,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源自因地制宜的产业活水、人民至上的发展活水、资源转化的创新活水。当更多乡村以“一泓碧水”的智慧盘活沉睡资源,以“头雁效应”激发内生动力,定能在广袤田野绘就“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产业兴旺”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评论员 白菊花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