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来源:
我的父母是内蒙古自治区话剧团建团元老。从记事起,我就看话剧,深知看戏与演戏不在一个台上。后来,从事艺术评论近50年,也评论过戏剧,懂得“沉浸”是观众进入剧情,与演员共同推进故事情节的。虽然剧本杀的吸引力就在“沉浸”,但只限于“同台”的其他角色。对100分钟的戏剧而言,所有观众都沉浸其中,可能吗?
看戏前,我很困惑甚至忐忑,舞台上的戏剧请观众“沉浸”其中,我将要做什么,是说话、唱歌还是跳舞?
看戏中,即在舞台调度、灯光转换中,随着人流忽站、忽坐、忽而走到前面、忽而走到两侧,一直被故事悬念所牵引,竟无须臾走神的可能。
看完戏,满眼的泪水让我顿悟:看戏的与演戏的共情,才是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乌兰牧骑精神!是对千年舞台戏剧空前的突破。
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内蒙古的乌兰牧骑首次开始全国巡演。从400多人中精选出40名优秀演员组成3支小分队,分赴江浙、青藏、鄂湘等地演出了600多场。哨卡、学校、村镇、山区;延安、大庆、井冈山、董存瑞的家乡……都留下了他们的歌声和舞姿。因而,周总理对毛主席说:他们除台湾省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都巡回演出过,比我走的地方还多。
这是祖国北疆文化建设和“北疆文化活动季”多么重要的优质文化资源啊!
今年是第一支乌兰牧骑成立68周年暨全国巡演60周年,当时,文艺作品的多样性有限,今天,观众的审美标准与60多年前大不一样,那么,乌兰牧骑的“初心”何在?传承何在?担当何在?活力何在?
这部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是最好的答案。
走进剧场,观众被要求不能入座。“序幕”是在前厅的画廊里开始的:“大家看,这是60多年前,乌兰牧骑队员们排练和演出的老照片。” 扮演解说员的演员边讲边走,边走边讲,一幅幅承载着思想和艺术重量的黑白老照片令人感念和感动。
未待观众看完,一位乌兰牧骑老队员和一位大学生相遇。随着他们的对话,我已经分不清自己周围是观众还是演员。大家跟着老队员进入时间隧道,即60年前呼和浩特的火车站时, 立刻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
服装、化妆、道具,都是60年前的模样,木条板凳,铁皮喇叭,竹壳暖壶,无不散发着纯正而熟悉、质朴而亲切的气氛。火车站工作人员面对乘客在微笑,手提行囊的乌兰牧骑队员在相互帮助,队长向队员们一再叮嘱着注意事项,这既是对从未离开过草原的队友的微关切,更是笃定完成好国家赋予自己的大担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构成了基层人民生活在年仅16岁的共和国特有的模样。
歌曲,是历史的符号,也是时代的象征。
观众与演员一同进入候车室,《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就将观众带回到人人学雷锋的火红年代——大家都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胞兄弟,团结友爱无须用语言表达。
京包线、包蓝线,是绿皮火车的轨道。近百年间,承载过多少乡情、爱情、亲情、友情啊。这次登上列车的,却是乌兰牧骑队员即将奔赴祖国各地“为全国人民送欢乐”的革命豪情。
孰料,火车晚点了。
当火车进站时,仿真的火车头呼啸着开了过来,演员们欢呼着,这是剧本规定的。观众却是惊叫着,因为从未直面火车迎面而来的情景,既是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车厢里,为缓解火车晚点造成的低落情绪,朝气蓬勃的乌兰牧骑队员立刻行动起来:唱歌、跳舞、演奏乐器。
这时,我看到一专多能的演员正在演奏一架红色的手风琴,那是我国自行生产的最小型的一款,只有60个贝斯(低音键)。是啊,即使是周总理力推的工作,但很多条件都要从零开始,刚刚告别“一穷二白”的广大人民也要努力奋斗。条件差、经费少、队伍小,却要办大事;没坐过火车,没进过大剧院,没见过江南美景,没到过雪域高原,也要用最美的作品为人民服务,这就是60年前乌兰牧骑队员的初心。
下了“火车”,请观众在车站前的广场,跟随三位队员学习一段简单的舞蹈,是乌兰牧骑文化普及的任务。就在观众不分男女老少有几分局促地认真做动作时,一道实实在在的“沉浸式景观”便出现了。
人群继续前行。
江浙的小桥流水真美啊!
一声哨鸣,街市两旁聚起来人群,给老人和抱小孩儿的让座,大家均随性而为。第一个节目,是当地艺术家用古筝、扬琴和小提琴演奏悠扬悦耳的《茉莉花》,这是江苏民歌兼扬州市的市歌,改编成器乐曲,竟如此动人。羊皮鼓和马头琴演奏员,全神贯注地听着、听着……不知何时,马头琴声融入进来,深情而醇厚,毫无违和感。尤其是羊皮鼓纯净的音色也融入其中时,令人百感交加。
是啊,没有交往,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怎么会交融。全国巡演的初心,不仅是在给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送欢乐,送文明,传递党中央的关怀和声音,也极为有效地将民族团结的事实呈现了出来。
今天,“北疆文化活动季”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沉浸式戏剧的对应性非常有效。既推进观众对剧情深入思考,也引发人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非“建立”有了新的感悟——60年前,内蒙古乌兰牧骑这一空前的“大动作”就在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就已形成。当下人民文艺的任务即“不忘初心”,须进一步“铸牢”,绝不允许动摇!而乌兰牧骑演出的艺术作品,从歌曲《各族人民心连心》、马头琴独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到舞蹈《顶碗舞》等等,都是60年前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赞扬的“蒙古马精神”,人们耳熟能详:“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但,关键词是什么,却鲜有人深入研究。
巡演的乌兰牧骑到达了革命老区,处处是崇山峻岭、树木参天、多雨多雾。能否冒着泥石流的危险,到山村的一所学校为孩子们演出,就是“目的”。虽有当地老乡带路,还是绕不开险途。后退还是前进,队长与一位队员争执起来,先动嘴,后动手。即便摔跤手的舞姿鲜明而独特,观众还是为怎样选择而担忧。
面对黑黢黢的树林和急促的暴雨声,我的心也提了起来:“要冒生命危险兑现乌兰牧骑的演出绝‘不落掉一个人’的诺言?”“继续前进,会有人牺牲吗?”“是掌权的队长让步,还是自信科学知识的队员服从?”似乎这已不止关乎乌兰牧骑队员的安全,而是所有观众都很揪心的事——目的地,是骏马奔赴的方向。山区孩子们所在的学校,就是暴风雨中乌兰牧骑必须锁定的方向,再累、再难、再险,乌兰牧骑人都会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 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所以,“目的”,正确的目的,才是“蒙古马精神”的核心词。
“沉浸式”戏剧的魔力,不难看出,主体与客体的距离从三米、两米到一米,“沉浸”其中的观众,既有物质属性的身体,还有饱满的意识活动领域。序幕时,演戏的与看戏的处于你是你、我是我的状态;剧情的发展,很快便促使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掌声和泪水又在双主体互动中,造就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局面。此刻,往往插足观众与演员的第三者——手机,已被完全冷落。
网络在我国普及已有十几年,人们看戏时,即使台上台下互动,也是秉持布莱希特“间离效果”流派的“出戏”性;而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却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原则,润物细无声地浸入了观众的心。
祖国的正北方是内蒙古高原,若与青藏高原相比,海拔还是“客气”了一些。就在乌兰牧骑队员登上雪山为藏族同胞演出时,残酷的高原反应将一名队员击倒了。还有2000米高的雪峰没有抵达,那里驻守着雪域高原离边界线最近、氧气最为稀薄的人民子弟兵啊。
怎么办?
有学者强调,北疆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爱国、忠诚、团结、担当”,周总理倡导的乌兰牧骑全国巡演内容均有“先见之明”。
爱国,是哨兵的职责,也是乌兰牧骑坚固的政治遵循。忠诚,就是说到做到,一诺千金。就在医务人员阻止乌兰牧骑继续攀登雪峰时,勇敢的额尔顿站了出来:“我行!我的身体我知道!”是请求,也是誓言。随之自信身体强壮的队友们站了出来,他们团结一致,义无反顾地向巅峰行进……团结,是队员之间的团结,是蒙汉兄弟的团结,也是军民鱼水情的团结。担当,即责任。不惧冰霜、不畏艰险的边防战士手握钢枪,挺立在雪山险峰。他们终于看到了,看到了不远万里来到哨卡前的乌兰牧骑演出!此时,我的眼眶又湿了……
真,是艺术之本,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顶着各种压力,一直坚守的创作原则。因为,没有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艺术圈的人就没有感恩人民群众的礼敬之情。眼下,鲜见原创、缺乏创意、模仿泛滥、假唱泛滥,是艺术界极大的弊端。《乌兰牧骑》告诉我们,只有请观众沉浸到作品中,才能确认艺术品是否具有人民性。
毋庸置疑,内蒙古乌兰牧骑是全中国文艺团体的一面旗帜,这部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则在锐意突破戏剧的“三面墙”或“四面墙”的窠臼中,请观众融入到作品中,进而树立起了一面“与人民共情才是真崇尚人民性”的耀眼而崭新的旗帜。(作者:李树榕)
责任编辑:苏伦高娃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