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来源:实践融媒
“中国肉牛看通辽”,这句赞誉精准诠释了通辽市在我国肉牛产业中的重要地位。2024牧业年度,全市牛存栏395.5万头,年出栏155.33万头,饲养量超550万头,牛肉产量达到3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50.37亿元。
近年来,在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下,通辽市锚定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的目标,全力推进肉牛全产业链向集群化、高端化迈进。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辽凭何底气扛起这面大旗?
科尔沁牛群。(通辽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深厚的群众基础
肉牛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通辽肉牛产业正是依托当地群众扎实的养牛传统根基,从一家一户的“养殖棚”延伸成串珠成链的“产业带”,在千家万户的参与中不断开拓发展新局。
踏入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巴音杭盖养殖场,只见在宽敞明亮的标准化棚圈里,数百头肉牛正悠然吃着草料。油光水滑的皮毛下,紧实的肌肉线条尽显良种肉牛的健硕风采。“去年行情低谷时,我果断购入700头架子牛,没想到今年市场回暖,赶上了好时机!”养殖场负责人白永海难掩笑意,“今年上半年,养殖场净利润直接突破300万元。”
2018年,白永海创办巴音杭盖养殖场,开启了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转型的探索之路。如今,全封闭式圈舍、青贮窖、自动化饲喂设备一应俱全,牛存栏稳定在700头,年营业额达1500万元。
巴音杭盖养殖场的成功实践,正是通辽肉牛产业发展活力的生动缩影。多年来,通辽市持续强化政策支持,以肉牛贷、良种补贴等政策“组合拳”,激发群众养殖热情。同时,创新引导农牧民采取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模式,逐渐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位于科左中旗的花吐古拉产业园区。(受访者/供图)
目前,全市饲养基础母牛超万头的苏木乡镇64个、超千头的嘎查村604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741个,肉牛规模养殖场2038家,肉牛养殖总户数达到19.6万户,占通辽市农业总户数的52%,有106万农牧民从肉牛产业链条中获益增收,占通辽市总人口的1/3以上。
坚实的种业根基
产业发展,种业先行。自20世纪50年代起,通辽市就以西门塔尔牛为改良方向,扎实开展肉牛品种的改良选育。历经数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最终培育出体貌特征一致、遗传性能稳定、肉用性能突出的“通辽肉牛”群。
走进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种业园区,标准化牛舍鳞次栉比,舍内牛群个个膘肥体壮,智能化胚胎生产车间运转有序……处处彰显着现代化种业的创新活力与强大实力。
作为科尔沁肉牛育种的核心阵地,科尔沁肉牛种业通过建立高质量育种核心群,自主培育优质种牛,推广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快繁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目前,企业年生产优质胚胎4000枚、供应特一级种牛300头,年产值超2000万元。
“我们拥有国内西门塔尔牛育种场中规模最大、品系最全、制种供种能力最强的国家级核心场。”公司总经理许博然的话语中透着十足底气。
这份底气,源于企业多年来在育种领域的深耕细作,更源于通辽市对种业创新的全力支持。从企业到基层,种业创新的力量在通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准协日勒台嘎查,牧民布和白乙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名人。作为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兽医和配种员,他凭借对肉牛品种改良技术的执着钻研,探索出一套适合草原牧区的育种模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一批全市拔尖的优质品种乳肉一体改良牛脱颖而出,个别牛的售价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20万元以上。
布和白乙饲养的良种母牛。(宝鹿尔其其格/摄)
“养牛重在质量,不在数量。我养的牛虽然不多,但个个都是‘尖子生’,在各类赛牛会上拿过不少奖项。”布和白乙说到。这些年,每年慕名前来“取经”的学员逾万人,他每次都会将自己半生钻研的养牛“秘籍”倾囊相授。
“一个人的精力总归有限,所以我带了几个徒弟,手把手教他们育种技术。”布和白乙笑着说,“如今看着这些年轻人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我打心底里觉得欣慰。”这份朴素的话语,道出了通辽育种人代代传承的坚守与追求。
多年来,通辽市以育种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全力突破良种繁育瓶颈。历经70余年发展,“通辽肉牛”已成为国内改良程度高、整齐度优、规模庞大的优质种群,被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及产业集群核心区。目前,全市建成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与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年供种能力超300头、生产冻精超300万支、胚胎突破5000枚。
强大的品牌张力
2024年8月,在第十七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上,“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根据专业评估,其品牌价值达到279.15亿元,标志着通辽肉牛产业迈向品牌化发展新高度。
产业兴旺,品牌为翼。在现代农牧业发展进程中,品牌不仅是产品质量的背书,更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作为通辽市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科牛优选食品有限公司依托“科尔沁”品牌的强劲赋能,构建起涵盖休闲零食、预制菜等在内的六大产品系列,创新研发130余种特色熟食品。公司负责人傅波透露,企业月销售额稳定保持在3000万元,彰显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
据了解,科牛优选不仅成功斩获自治区“蒙”字标认证,更凭借卓越品质,曾多次入选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国际重大活动的食材供应名单,向世界展示中国牛肉的品质高度。
叫得响的品牌,离不开高品质的加持。对通辽牛肉来说,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站稳脚跟,靠的不仅是响亮的品牌名声,更是对每一块牛肉品质的较真和用心。
科尔沁牛业生产的牛肉食品。(受访者/提供)
位于通辽市的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本着“食品工业,道德工业”的经营理念,不仅建立了HACCP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还引进家畜自动跟踪系统、生产加工PLC全程控制系统等,全力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卫生。
“从牧场到车间,我们给每头牛都建立了生长档案。”公司董事长助理胡玉珍说,“提起‘科尔沁’品牌,不少老顾客会说‘这牌子信得过’,这份口碑就是我们最硬的底气!”
近年来,通辽市锚定品牌强市战略目标,严格对标“蒙”字标认证体系,培育出科尔沁牛业、蒙之牛等30余家全国及自治区级知名企业品牌,孵化百余个优质产品品牌,形成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品牌矩阵,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完整的产业链条
产业要行稳致远,品质是根基,品牌是名片,而将产业链条向纵深延伸,则是释放产业发展最大潜能的关键密钥。
走进通辽肉牛产业园,浓郁的肉香扑面而来。园区将肉牛产业链终端打造为智能化“中央厨房”,在科技赋能与匠心雕琢下,让每一份牛肉产品都成为品质与美味的代名词。
“园区正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传统食品生产向休闲食品领域拓展。”园区负责人李小刚指着展示柜内的牛肉食品介绍,全新研发的休闲食品系列精准匹配多元消费场景,无论是观影追剧,还是外出旅游,都能让消费者随时随地享受便捷美味。
如今的通辽肉牛产业园,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热土,吸引了阿图纳拉、云上牛等36家区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这些企业群策群力,创新研发,现已开发出60余种丰富多样的产品,2024年实现产值8亿元。
链上发力,聚能发展。通辽市立足长远,擘画“一中心、三园区、五基地”的肉牛产业布局蓝图。以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与服务为聚焦点,推动加工、交易、物流等环节集聚化发展,夯实养殖、育种、饲料等基础产能,形成种养加深度协同、产供销有机衔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伊胡塔牛市。宝鹿尔其其格/摄
目前,全市拥有24家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能力达到128万头;培育科牛优选、蒙之牛等多家牛肉食品加工企业,2024年全市牛肉深加工产量达2.7万吨、产值43.57亿元;建设8家大型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178万头、交易额超150亿元。
调研组成员:苏亚拉图 脑根塔拉 宝鹿尔其其格 涂利伟 刘奕萱;执笔:宝鹿尔其其格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