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肉牛产业如何破局——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调查

2024-09-20 来源:经济日报

\"111.jpg\"/

肉牛产业是我国农牧业转型升级的坚实支柱,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繁荣农村牧区经济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多年蓬勃发展后,肉牛产业的产能阶段性过剩、市场价格波动大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牛卖不动了”背后

伊胡塔牛市成立于2010年,依托当地肉牛产业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这里已经发展成为通辽市四大牛市之一。去年年初,肉牛价格开始大幅下跌。架子牛从过去活牛每斤17元左右降到如今的每斤13元左右。该牛市负责人说,这两年牛市的交易量不如以往,较过去平均值降低了10%以上,大家买卖牛的积极性也不高。

该嘎查党支部书记刘建民介绍,杜尔基嘎查有40多户脱贫户,像通拉嘎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其中部分人家里还有贷款压力,好在脱贫户能享受贷款优惠政策。“大家都盼着行情能好起来,也希望能够出台一些优惠帮扶政策,帮助养殖户减轻负担。”

肉牛价格下跌也影响到了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内蒙古华阳牛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今年开始开展屠宰分割业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屠宰7000多头肉牛。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治涛告诉记者,公司前期以每斤18元左右的活牛价格购买了2000多头架子牛,育肥一段时间后,价格反而跌到了12元左右,企业利润承压。

内蒙古云上牛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红梅告诉记者,公司主营牛肉干产品,每天需要3吨的原料牛肉,尽管是以进口牛肉为主,但是国产牛肉的比重也不小。随着原料价格下跌,客户也会要求适当降价。“当然价格上涨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我们还是希望价格能够稳定,不要有太大波动。”赵红梅说。

针对肉牛市场持续低迷的现状,今年以来,内蒙古多次组织肉牛产业链企业家专题研究,出台系列措施支持设施畜牧业发展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有力支持肉牛产业企业渡过难关、实现发展。截至7月,全区肉牛存栏规模达到850万头,同比增长14%;全区牛出栏103.7万头,增速9.8%;全区牛肉产量18.7万吨,增速10.6%,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多位采访对象也表示,随着秋冬季节和国庆节、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的陆续到来,牛肉消费也将进入旺季,肉牛市场有望回暖。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七届(2024)牛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毕美家表示,牛产业前些年发展较快,与此同时,牛肉进口量也不断增长,产能相对过剩,牛产业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伊胡塔牛市牛经纪人刘洪伟从业已有13个年头了。“前些年牛价虚高,目前的行情是市场恢复理性的过程。不过,调整的过程肯定难熬。”刘洪伟目前主要从事代购业务,帮外省市客户到牛市买牛。

养殖户对当下的肉牛市场行情也有自己的看法。通辽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伊和布拉格嘎查白好斯巴根家里养了100头牛,养牛十多年的他这两年遇到了一些困难,“肉牛市场价格低是主要因素,此外养殖成本高也是重要原因。苞米、饲草料等价格都不低,饲养一头成年牛一天要花费20多元,怀孕母牛成本更高。如今盼着牛价能有所回升,养殖成本能够降低,金融机构也能出台一些相应优惠政策,帮助我们减轻资金压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至7月,我国累计进口牛肉(不含杂碎)165万吨,同比增长8.5%;进口金额为561亿元,同比下降1.5%,其中,今年7月,我国进口牛肉22万吨,环比上月小幅回升,增加4.76%。

科学养殖化解难题

“去年合作社处于保本状态,今年经营情况有所好转。一方面收上来的牛犊价格便宜,而育肥牛价格涨了一些。另一方面我们直接与饲料厂家对接,再加上科学的饲养方式,养殖成本也能得到控制。如今,合作社有育肥牛680多头、基础母牛400多头。”吴巴根那告诉记者,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对肉牛后市充满信心。

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的内蒙古阿图纳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肉类休闲食品,牛肉干等深加工产品是其拳头产品。该公司创始人布赫巴特尔告诉记者,公司的生产运营基本没有受到原料牛肉价格下跌的影响,消费者对品牌认可度比较高,产品价格也相对稳定。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盖志毅表示,产业发展既要算好生态账和经济账,也要算好长远账和短期账。在当前市场行情下,要把国内肉牛的优势发挥出来,除了发展牛肉精深加工之外,牛骨、牛皮、牛毛、牛粪等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针对内蒙古沙漠沙地较多的情况,可通过沙水共生因地制宜培育野化牛,在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提高牛的附加值,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肉牛养殖要注意适地原则,注重国内良种繁育,培育适合本地生长的品种。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强德表示,内蒙古作为养牛大区,对于全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议继续坚持合理的草畜平衡政策,通过饲草料的科学利用,有效降低成本。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和数智化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通过精准的数字化系统,提高母牛繁殖率、牛犊的成活率和育肥牛的饲养效能。规范管理肉牛经纪人,提升其职业素养。对于普通养殖户而言,主要是优化养殖结构,保留住优质的基础母牛。

作为内蒙古的养牛大市,通辽市肉牛产业的发展路径值得借鉴。近年来,通辽市顺应肉牛产业发展大势,适应市场环境变动趋势,坚持“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坚持“肉是肉、乳是乳”的改良方向,坚持“小企业、大集群”的产业架构。尽管当前肉牛产业全链承压,但是通辽市的肉牛饲养存栏量、交易出栏量、屠宰加工量都在增长,深度育肥项目、精深加工项目、数智赋能项目也在增多。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内蒙古将迎难而上,多举措提信心,通过补育肥、强支撑、调布局等多种策略提高发展实效,通过补加工、降运费等手段全力补齐产业短板。坚持草畜一体化、种业产业化、养殖规模化、加工精深化、品牌营销多元化,力争2024年全区肉牛存栏量达856万头以上,同比增长10%;牛肉产量达到81.7万吨,同比增长5%;肉牛产业链产值达到800亿元。

记者 余健

  责任编辑:向宇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