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来源:通达融媒
当江南烟雨浸润文化创新的土壤,一场跨越山海的思维启迪悄然生长。
仲夏时节,通辽市宣传文化系统骨干一行,肩负“产业踏新潮·数字启新航”之使命,赴浙江开展培训学习。为期三日的沉浸式研学,考察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新生态,观摩天目里艺术商业共生体,体悟余村“两山”转化实景课堂,深切认识到浙江正以创新性实践书写现代化文化新篇。通辽拥有“科尔沁草原明珠”、“西辽河文化核心区”的独特禀赋,当以此行为契机,融通浙江经验,深度植入“北疆文化”基因,探索特色发展新路径。
一、浙江启示:解码三大“密钥”,重塑文旅发展逻辑
浙江文旅发展模式的精髓,在于通过系统性创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劲发展动能。其文旅融合发展的三大核心“密钥”,为通辽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框架。
(一)文化基因的“数字蝶变”——从资源沉淀到活态数字资产
浙江实践清晰表明,数字化是实现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核心路径,其本质是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交易、可衍生、可沉浸的活态数字资产。在之江文化中心,我们亲眼目睹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文学馆四馆资源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深度融通,整合为一个年接待游客超千万的“文化目的地”。这种整合绝非简单的物理聚合,其背后是全省层面的系统性数字重生工程:一是文物活化体系化。迭代升级“浙里文物”应用,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文物安全“一图一库一清单”,实现分级分类动态监管。二是非遗新生年轻化。杭州“非遗在杭正青春”项目精选70余项非遗技艺,创作短视频150余条,采用“一项目多视角”的现代叙事,7次登上抖音全国热榜,累计斩获5387.6万次播放量,成功吸引年轻群体。三是基因解码制度化。依托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完善浙江文化基因库,迭代文旅大脑,建立清晰分类的文旅数据资源目录,形成“数出一门”的高效数据治理模式。
在技术应用的探索前沿,浙江的布局更具前瞻性:M511光影汇推出的《消失的法老》与《永恒的巴黎圣母院》两大沉浸式VR体验项目,前者是全球首个以“吉萨金字塔群”为背景的全感官沉浸式体验,后者则让巴黎圣母院在数字世界“重生”。之江文化中心VR剧场中的《熊猫的世界》和《重返侏罗纪》,运用多项前沿技术,让观众得以亲历大熊猫种群的兴衰变迁,并与20多种恐龙进行“亲密接触”,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这些沉浸式体验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浙江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打下的坚实基础。2024年,浙江首次跻身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引领者梯队,位居区域潜力第一,并计划到2025年全省算力规模超过100EFlops,为文旅数字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从沉浸体验到算力基建,这一切共同构筑了浙江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四维赋能”体系,为资源活化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二)场景驱动的“价值跃升”——从观光消费到深度体验经济
浙江文旅实现飞跃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并践行了“场景即产品,体验即消费”的现代文旅经济逻辑。在余村的“数字游民公社”,我们真切感受到全球创作者在此聚集所形成的创新生态,其带动青来集青年创业孵化率达90%的奇迹,超越了传统文旅的范畴,构建了工作—生活—休闲一体化的新范式。这种场景革命,在浙江呈现出多维度的创新活力:一是景区沉浸化趋势。浙江计划到2027年培育省级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30家。例如,湖滨工联cc的VR大空间沉浸探索展《奇遇三星堆》,将古蜀文明IP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通过大空间VR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雄奇瑰丽。二是节庆非遗化赋能。首个“非遗版”春节的成功实践,充分激活了文化基因,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最终推动春节文旅综合收入达519亿元,同比增长11.8%,彰显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巨大潜力。三是乡村智慧化升级。积极发展“乡村智慧旅游+”多业态模式,推出智慧旅游线路,促进乡村旅游在经营、服务、管理上的全面智慧化转型。
浙江对空间价值的重构,通过具体案例给我们带来深刻启发:深蓝咖啡一杯售价高达60元,其溢价核心源于“面湖观山”所营造的独特景观沉浸体验,将普通的饮品消费升华为精神享受。浦江“廿玖间里”将老房改造成信任经济空间,创新采用“无人售卖+扫码支付”模式,年引流游客50万人次,有力证明了基于场景的信任机制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宋城千古情作为国家支持的大空间沉浸式体验项目代表,其成功秘诀在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可感可触、直击人心的叙事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的场景创新始终与科技赋能紧密结合:广泛推广运用VR、AR、MR、XR、元宇宙、裸眼3D、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和设备,深化如浙江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今夕共西溪”宋韵沉浸大戏等国家级试点项目。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四条诗路文化带、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等重大文化载体,积极推进数字技术手段与旅游演艺产品深度融合,开发沉浸式旅游演艺、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等新型产品形态,不断拓展体验边界。
(三)机制创新的“全域协同”——从碎片发展到系统集成
浙江文旅发展的制度性优势,在于构建了“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三链深度融合的强大支撑体系,通过机制创新有效激活全域资源要素。丽水山区将生态指数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生动实践,以及安吉鲁家村从“无中生有”到能对外输出“乡村振兴运营模式”的蜕变历程,都雄辩地印证了系统性机制创新所释放的强大动能。这种机制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科学设计的政策保障体系。精准化资金管理。《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确立了“省级补助、地方统筹”原则,资金重点向山区县和海岛偏远地区倾斜,明确限定7类支出范围(如图书购置、送地方戏、数字平台建设等),严禁用于基建、工资等,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前瞻性智慧旅游规划。《浙江省智慧旅游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清晰规划了6大重点任务,提出到2027年培育文旅智慧化转型服务商20家,打造智慧旅游解决方案样板案例30个的量化目标。梯度化产业培育。实施智慧文旅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目标到2027年培育领军型企业10家、骨干型企业20家和新锐型企业30家,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研发和特色化发展道路,形成健康产业生态。
二是开放高效的区域协作机制。长三角一体化深化。积极推动与江苏、上海等省市协作,完善数据开放协调机制,强化数据共享安全保障。建设文旅可信数据空间,优化完善长三角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促进区域文旅要素高效流通。“山海协作”升级版。创新区域协同机制,支持山区县将生态资源(如森林碳汇)转化为文旅项目融资的抵押物或发展资本,衢州开化县即是成功范例。诗路文化带共建共享。围绕诗路文化主题,协同开发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数字文化产品及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动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多点布局,实现文化资源的区域联动开发。
三是活力充沛的创新生态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旅游企业与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顶尖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据统计,2020年以来,浙江省科技厅在文化科技领域部署实施了23项省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攻关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省财政补助近1亿元。科技文化双向赋能。聚焦“文化+科技”高能级平台建设,着力培育新场景、新消费、新业态,打造现象级文艺精品。2024年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在杭州诞生并风靡全球,即是浙江文化科技创新生态活力的最佳注脚。专业化人才育训体系。支持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院校加强智慧旅游相关专业建设,打造高水平智慧旅游人才实训基地,构建完善的智慧旅游人才育训体系,为产业持续发展储备智力资源。
浙江文旅发展的三大“密钥”——文化基因数字化、场景体验价值化、体制机制协同化——共同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以数字技术激活资源,将静态文化基因转化为可交易、可衍生、可沉浸的活态资产;以场景创新重构价值,推动文旅经济从观光消费向深度体验跃升;以体制机制整合全域要素,通过政策、资金、人才三链融合释放系统性动能。这三大维度相互支撑,为通辽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用的方法论框架。下一步关键在于,立足科尔沁草原与西辽河文化的地域基因,将浙江范式与本地特色深度融合,探索差异化创新路径。
二、通辽之困:透视四大“阻滞”,厘清禀赋沉睡症结
通辽拥有令人瞩目的资源禀赋,却深陷“低效开发”之困:文化资源活化迟滞、产业链条松散不畅、数字赋能悬浮表层、机制保障碎片乏力。这四大“阻滞”,共同制约了资源向发展动能的转化通道。
(一)文化资源“富矿贫开”——保护断层与活化迟滞
通辽的文化资源犹如一座亟待深入勘探的“富矿”,却在转化之路上遭遇多重阻滞。
一是考古成果转化迟滞。哈民遗址、南宝力皋吐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其学术价值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云上西辽河”数字平台的建设虽已启动,但文物录入规模与实际馆藏体量相比差距显著,数字化进程推进乏力。大量珍贵出土文物承载的文化密码未能有效转化为可触达公众的知识资产,文化价值的挖掘与活化进程推进缓慢。
二是非遗传承生态薄弱。部分非遗项目在产业化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整体传承生态面临严峻考验。传承人群体老龄化趋势日益显现,考核与衔接机制尚不完善,传承链条的稳定性令人担忧。虽然文创设计赛事等活动有所开展,但大量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仍未能找到稳定且可持续的市场化路径。文化资源的深厚潜力与其现实的经济社会效益之间,存在着显著差距。
三是风貌保护机制缺位。承载着地方记忆与建筑智慧的传统风貌,如阿古拉嘎查的囤顶房,正面临加速损毁的威胁。与此同时,开鲁县五合村村民自发筹建的民俗馆,收集散落乡间的历史物件,恰恰折射出系统性保护机制的缺位。这些独特的建筑不仅是地域景观的标识,更是乡土文化和集体记忆的空间载体。它们的加速消失,不仅意味着物质形态的消逝,更导致地域文化肌理的完整性持续受损,乡愁记忆的锚点逐渐模糊。
(二)产业运营“低效缺链”——链条不畅与价值未释
通辽的文旅及相关产业,呈现出资源点状分散、产业链条薄弱、价值转化不充分的特点,“有亮点缺串联、有流量难留存”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消费转化不畅。作为全市景区中的标杆案例,库伦旗银沙湾景区通过摩托车越野赛等品牌活动,成功打造了现象级客流高峰。然而即便如此,涌动的赛事人气仍未能充分转化为对周边文化体验点的深度探索与消费。数据表明,该景区游客在文化娱乐项目的支出占比,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却仍显著低于住宿、餐饮等基础消费;且核心区域体验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可深度沉浸、触发情感共鸣的文化场景设计,导致游客停留时间偏短,“匆匆过境”现象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问题在全市更为普遍——多数景区尚未形成银沙湾级别的客流规模,却同样面临体验深度不足、产业链延伸乏力等挑战,使得短期活动热度难以转化为持久收益。
二是季节供需失衡。旅游接待设施的全年利用率偏低,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季节性的严重失衡。夏季旅游相对兴旺,而冬季则显得格外冷清。尽管有打造冬季旅游IP的构想,但真正具有市场吸引力和成熟度的冰雪文旅项目仍在探索之中。这种鲜明的季节差异,不仅制约了全年产业链的均衡发展,也导致大量基础设施在漫长冬季处于闲置状态,投资效益有待充分释放。
三是产业主体偏弱。文旅产业生态中,专业投资机构所占比例不高,缺乏具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号召力的引领型龙头企业。虽有如蒙古王工业旅游景区、金禾湾田园综合体等企业在探索酒文化、农文旅体验等新业态,但整体来看,产业主体呈现“小、散、弱”的特点。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高效产业链条尚未健全,资源整合度不高。同时,高品质景区的空白,也反映出将优质资源转化为具有强大市场吸引力和品牌溢价能力产品的转化机制尚需加强。
(三)数字赋能“浅尝辄止”——技术待融与体验待深
数字技术在赋能文化资源活化、提升产业效能方面潜力巨大,但在通辽的实践中,存在应用深度不足、体验性不强的问题,技术未能真正“沉下去”激活价值。
一是数字基础薄弱。“云上西辽河”等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标志着拥抱技术的意识。然而,平台收录的资源信息量与实际资源总量的巨大差距,反映出数据整合工作的任重道远。在哈民遗址等场所,虽然引入5D影院等前沿设备,但内容的深度、文物的数字化覆盖率以及数据的互联互通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大量蕴含价值的文化信息尚未完成数字化转化,未能形成可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的数字资产库。
二是交互体验浅层。部分数字化展示项目的呈现方式,仍较多停留在信息单向输出的“电子展板”阶段。在构建引人入胜的历史情境、提供深度交互的参与感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游客难以通过技术手段真正“走入”历史现场,或亲身“参与”文化叙事的构建,技术应用在提升沉浸感与互动性上的潜能尚未充分释放。
三是应用闭环未成。当前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较多集中在票务预订、信息查询等基础服务环节。在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如基于大数据的游客行为深度洞察、消费需求的精准预测与引导、文化遗产状态的实时监测与保护等,其渗透度明显不足。节庆活动期间创造的短期流量高峰,也缺乏有效的数字化工具和策略将其转化为持续性的消费粘性和品牌忠诚度。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运营全链条、打通“引流—体验—转化—留存”闭环的能力亟待提升。
(四)机制保障“协同不足”——协调壁垒与动能未显
资源的高效活化与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协同机制。通辽在此方面面临系统性挑战。
一是区域协作不足。西辽河流域文化的整体价值挖掘与品牌塑造,天然涉及内蒙古、河北、吉林、辽宁等多省区的协作。然而,有效的跨区域协同机制尚未健全,沟通协调成本较高,导致资源整合与联合行动面临诸多障碍,整体性优势尚待发挥。
二是资金渠道单一。在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等领域,持续性的资金压力是普遍难题。政府财政投入虽不可或缺,但总量相对有限。与此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民间力量深度参与的有效渠道、激励机制和成熟模式尚未广泛建立。基层社区和民众展现的保护热情与实际可获得的资源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三是权责边界模糊。在政策规划的执行层面,不同管理部门间权责边界有时不够清晰,存在交叉或衔接不畅的情况。这种“多头管理”现象容易导致规划目标在落地过程中效能递减,项目申报、审批和资源对接的效率受到影响,政策红利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实效。
通辽困局的本质,是资源禀赋向发展动能转化的系统性梗阻。唯有畅通文化活化、产业链接、数字沉浸、机制协同四大关键闸口,方能激活沉睡资源,将其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本。
三、破局新章:实施五大行动,锻造文化新质生产力
当西辽河文化基因与数字浪潮交汇,破解“富矿贫开”“低效缺链”之困,需以系统性变革重构发展逻辑,立足基因解码深度、场景价值厚度、区域协同广度,实施五大行动,打通资源—产业—数字—机制的转化梗阻,锻造文化新质生产力。
(一)实施数字基因激活行动,构建文明传承新范式。一是深化资源数字化转化,让历史“活”在当下。系统推进文物和非遗资源的全要素数字建档,建设覆盖全域的“西辽河文化基因库”。对哈民遗址、南宝力皋吐墓葬群等核心遗产开展高精度三维扫描与VR场景重建,通过动态数字沙盘还原史前聚落生活图景,使尘封的考古报告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叙事。重点破解文物数据孤岛问题,推动全市2746处文物点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一物一码”的文明资产数字图谱。二是创新活态传承机制,让技艺“火”在云端。建立“数字化师徒工坊”传承模式,为非遗项目搭建云端传承平台。通过抖音、B站、小红书等年轻化平台载体,以微综艺、互动直播等形式展现技艺精髓,吸引青年群体参与文化再生产。支持非遗工坊与电商平台共建“线上博览馆+线下体验站”,开发非遗盲盒、数字藏品等新型文化消费产品,打通技艺传承与市场转化的“任督二脉”。三是打造开放共享平台,让学术“融”入大众。联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民族所等高校、单位共建“西辽河文化数字实验室”,推动考古数据、学术成果向公众开放。开发“文化探源”互动教育程序,将哈民陶器纹饰解码、辽墓壁画修复等专业过程转化为趣味性数字体验,使枯燥的学术成果转化为趣味性数字体验,使学术研究成为滋养公众文化认知的活水源头。设立“数字文化创客基金”,鼓励青年用游戏引擎、AIGC技术重构文化表达,培育本土化的“黑神话:悟空”式现象级IP。
(二)实施场景生态重构行动,培育沉浸体验新业态。一是重塑文化空间价值,让静态遗产“讲”出动人故事。以“时空折叠”理念重构文旅场景,在考古遗址公园、传统村落中嵌入沉浸式叙事体系。如,哈民遗址可结合MR混合现实技术,让游客“参与”五千年前的制陶渔猎;库伦旗可依托荞麦文化打造“大地艺术剧场”,将农耕文明转化为可参与的实景史诗。重点培育“文化+科技”融合场景,通过全息戏剧、环境投影等技术,使文物陈列从单向展示升维为多维对话。二是构建全时体验链条,让四季资源释放持续动能。深度破解“夏旺冬淡”困局,统筹规划“春识草原文化·夏游牧野风光·秋赏艺术盛宴·冬习非遗匠心”的四季产品矩阵。冬季重点打造“非遗暖冬”主题体验带,联动浙江乌镇、南浔推出“北习非遗·南品雅韵”跨域联程产品,以文化互补性激活冷资源热效应。三是延伸消费价值链,让文化符号“变”为生活时尚。在悦来河休闲街区、孝庄园文化旅游区等场景,以科尔沁皮艺书签、西辽河AR明信片等在地文创产品为载体,将北疆文化符号转化为穿戴、家居、数字收藏等生活美学产品,实现“可带走的通辽记忆”;同步开发“AR美食寻宝地图”,引导引导游客探寻炭烤牛肉干、炒米奶茶等特色美食;打造“非遗手作直播工坊”,推动科尔沁刺绣、潮尔音乐等融入现代消费场景,以情感共鸣激活消费升级,实现“流量变留量、打卡变刷卡”的高效转化。
(三)实施全链产业跃升行动,打造融合发展新引擎。一是强化重大项目引领,让龙头“舞”动产业生态。聚焦西辽河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莫力庙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等引擎项目,建立“政策包+资源包+服务包”三位一体推进机制。设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监管平台,打通规划审批、要素保障、运营评估等关键环节,形成“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示范引领一批”的良性循环。二是培育企业成长梯队,让主体“活”力竞相迸发。构建“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专精特新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设立文旅新质生产力培育基金,重点扶持智慧文旅、数字创意等新兴领域企业;实施“传统业态焕新计划”,通过技术嫁接、模式输出推动农牧家乐升级为文化主题民宿。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提供定制化成长方案,培育根植本土、联结全国的产业力量。三是创新乡村共富模式,让农牧民“享”受文化红利。整合全域人文和自然资源,联动浙江、湖北等南方省市,探索组建“北牧南耕”村群联盟,构建“文化互鉴、业态互补、客源互送、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推广“景区带村、合作社联户”模式,建立非遗工坊订单保底收购、乡村旅游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牧民实质性参与产业链、共享价值链。
(四)实施机制协同攻坚行动,构建要素流通新通道。一是突破区域行政壁垒,让文化“跨”越省界藩篱。牵头建立“西辽河流域文化保护联盟”,推动蒙冀辽吉四省区共建考古研究共享平台、联办文化探源学术论坛。探索流域生态补偿、碳汇权益交易等创新机制,将科尔沁草原碳汇能力转化为文旅项目融资资本,破解跨区域协作的“零和博弈”困局。二是创新要素保障体系,让资源“活”在制度沃土。设立传统村落保护专项基金,建立“中央资金引导+地方配套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探索出台《文旅混合用地指引》,允许非遗工坊、创意营地弹性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创新“点状供地、立体开发”模式,激活闲置校舍、粮仓等乡村存量空间。三是优化治理服务效能,让体验“暖”在细微之处。推行文旅市场“包容期”监管制度,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正面清单”。深化“一码通游”服务体系,在重点景区布设游客满意度评价终端;开展导游职业尊严提升行动,建立“金牌导游工作室”,传承服务匠心,营造近悦远来的文旅生态。
(五)实施跨域共荣行动,开启文化对话新窗口。一是深化蒙浙协作内涵,让山海“联”动产生化学反应。拓展“村群联盟”合作深度,打造“理念共商-资源共联-市场共拓”的区域协作范式,共建蒙浙乡村运营人才基地。开发“草原非遗研学+江南数字创客”等特色产品,开通杭州—通辽文旅直通车,发行“长三角-科尔沁”惠民联名卡,实现客源互送、品牌共塑的良性循环。二是构建文化传播体系,让故事“走”向世界舞台。联合央媒制作西辽河文化纪录片,开设“西辽河文化VR展厅”。推动哲里木版画、科尔沁民歌、安代舞等精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国际语言讲述北疆文化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的深层叙事。三是探索文化出海新路,让符号“融”入全球语境。引入前沿数字技术开发“西辽河文化”主题沉浸式游戏,用Z世代语态讲好古老故事。支持文化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文旅贸易,推动蒙医药、版画、皮雕等特色产品走向国际。
以通辽之禀赋,应时代之命题。浙江经验印证,解码基因方立自信,重组要素始得新生。面向未来,通辽需以系统性变革破除转化阻滞、培育文化新质,方能开启资源活化与价值跃升的文化兴市新篇。
作者 辛欣 张健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