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一本抗日“天书”的民族气节

2025-06-26 来源:通辽日报

“一人扛横杆,忘字底不全,时刻化去寺,木字一中穿。”1944年,开鲁县的一座村庙里,一本神秘的《正大光明》悄然出现,开篇四句谜语让识字者心头一震——四句谜底连缀成“天亡日本”。在日寇铁蹄蹂躏的沦陷区,如惊雷般炸开,而写下它的,正是私塾先生马鸣鸾。他以拆字成谜的智慧,点燃了抗日的火种,用文人的风骨诠释着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灵魂。

拒当亡国奴 挥笔著“天书”

1891年,马鸣鸾出生于山东临邑县一个回族家庭,因反抗洋教士被迫流亡至开鲁双合兴镇,以私塾先生的身份谋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他深刻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国之不幸岂能安生”。在私塾教学中,他不仅讲授《三字经》《四书五经》,更以爱国故事浇灌学生的民族情怀。

1943年,伪满洲国推行“日满亲善”奴化教育,拒绝从命的马鸣鸾被革除教席,私塾也被查封。蛰居家中的半年多里,他在油灯下研墨挥毫,以5000字谜语写成《正大光明》。“甲乙岛洋水边眠”以“甲乙岛”暗指东洋,“魁星抛头压中原”痛斥侵略者铁蹄踏破国土;“丝色米量哀口掉”将“丝色”合为“绝”、“米量”拆作“粮”,控诉日寇“绝我粮、断我衣”的暴行,“千门万户串心连”则用拆字法凝成全民抗敌的呐喊。书中更以白描手法揭露“出劳工如驱牲畜,抓国兵似捕鸡犬,要出荷粮比虎狼苛酷”的现实,字里行间皆是唤醒民众的苦心。

庙会惊现“天书” 抗日火种传遍街巷

1944 年农历四月十八庙会,马鸣鸾将黄布包裹的《正大光明》置于庙中,附言“天意降临,抄录方合天道”。“天书降世,日寇将亡”的消息如潮水般涌遍开鲁双合兴一带。不识字的百姓以为神谕降临,识字者却心照不宣,这是马先生用智慧编织的抗日檄文。书中四句偈语“十八二人悬,日上三人盘,更边一人站,女戴紫金冠”,谜底 “来春便安”更让人们坚信侵略者的末日将至。

然而,“天书之事”很快传到日本人耳中。在伪警长肖恩的带领下,日本兵包围了马鸣鸾的家,将他与儿子马海楼及多名抗日民众逮捕。面对“伪教育厅参事”的利诱,马鸣鸾嗤之以鼻。当被问及是否为共产党时,他坚定回应:“我只知道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可惜没见过!” 酷刑加身,老虎凳、灌辣椒水……他体无完肤却始终未吐半个屈服字,以“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展现中国文人的铁骨。

预言成真“来春便安” 续写爱国篇章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正大光明》中“来春便安”的预言成为现实。被关押15个月的马鸣鸾出狱后,担任富通镇学校校长,继续以教育为阵地传递爱国火种。他在课堂上宣讲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还自编自演《土地还家》《参军光荣》等剧目,让抗日精神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

从私塾先生到“天书”作者,马鸣鸾用一本藏着谜语的《正大光明》,在沦陷区竖起了一面精神旗帜。当侵略者以为刺刀能征服一切时,他用文字证明侵略者可以囚禁人身,却永远囚禁不了中国人的灵魂。这本抗日“天书”,不仅是尘封的抗战记忆,更是通辽人的斗争传奇,它见证着一个文人的赤子之心,也凝聚着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记者 斯琴

  责任编辑:沙仁图雅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