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坚持的几个原则

2025-06-23 来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注重顶层设计、点面结合、标本兼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全面压紧压实,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实现整合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坚持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战略性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比如,提出并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极大提升了全党上下共抓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确保在发展过程中不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

二、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是我国改革的鲜明特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经验。目标是奋斗方向,问题是时代声音。目标与问题紧密相连,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在对标对表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发展进步。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目标引领下,对于改革举措的谋划、改革任务的落实,要增强问题意识,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找到真问题,分析真原因,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积极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防止“一刀切”。面对新的环境风险挑战,要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为促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要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关键是紧盯制约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围绕影响目标实现的突出问题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

三、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实现“双碳”目标,也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制度基础。

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重要前提是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确保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要加快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以改革之力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同时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

四、坚持以系统思维强化改革系统集成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系统集成,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统筹兼顾、协同推进,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生态文明体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各种基础性支撑条件和保障体系的总和,由制度体系、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构成,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历程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着重深化生态文明领域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视野进行系统谋划,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个方面,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体现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要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处理好相关方面的重大关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五、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必须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一抓到底、抓出实效。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既要加强宏观思考、顶层设计,也要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坚决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各级领导干部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于担当的品格、一心为民的精神,切实抓好改革举措落实,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要加快完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统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为其他改革举措落地提供基础保障。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考核评估,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要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作者 龚维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责任编辑:谢雨廷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