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来源:草原云
5月18日,在通辽市奈曼旗沙日浩来镇友爱村新丘村民小组张海良的农田里,一台甘薯覆膜机正在田间往来奔突作业,一道道被黑膜包裹的宽大田垄在机车驶过后凸起于地面,为即将移栽甘薯苗做准备。田垄两头,共有六七个人正在对裸露在地头的地膜和滴灌带进行整理压埋。
村民互相帮助,为烟薯地起垄、铺膜。季娜 摄
“一台覆膜机,需要雇这么多人吗?”
“不是非得这么多人,但人多进度快,地两头那些都是主动来帮忙的村民,不用付工钱!”面对疑问,张海良笑着解释,“我们村就这习惯,谁家有点事儿大家都会主动帮忙。”
友爱村这么“友爱”吗?答案是肯定的。据了解,在友爱村,互帮互助的优良村风已是多年的传统。
友爱村,村如其名。村里人说,从老一辈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友爱村下辖的三个村组的村风都是这样:一家有事,全村齐上阵。
“不用说红白喜事了,就连送农家肥这种小事儿,我们村都上去帮忙。”村计生主任兼妇联主席的张丽华说。
今年4月份,做了手术后的刘福家往农田里运送农家肥,村民听说后,去了1台铲车和三台四轮车,用了不到半天的功夫,就把刘万福家的2吨农家肥撒到地里了。帮忙送农家肥的刘财说:“村里一直都这样!”前几天自己家焊个牛棚架子,还去了四五个人帮忙。
在张丽华的记忆里,村里谁家盖房搭屋、红白喜事,村民们从来都是不请自到。“怎么说呢,去的人都是该干啥干啥,能干点啥就干点啥!比如男的砌墙,女的就搬砖。”张丽华笑着比喻。“可能这就是发自心底的善良吧!”张丽华也一时无法说清这种团结力的内涵。
的确,心怀善意,行为自善,生活因此而美好,从新丘村的村容村貌或许便可见一斑。
新丘村民小组村内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季娜 摄
走在新丘村民小组的街路上,无论是路面,还是两侧的绿化树带以及各户的院落,都十分干净整洁。镇里的宣传干事马文昊介绍,道路两侧栽植的是李子树,李子成熟的时候,行人可以随便吃,但从来不会乱扔,树底下也不会见到掉落腐烂的果。在村里岔路口位置,一块石头上刻着四个大字:和谐新丘。
民风淳朴村风正。这种无私奉献、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友爱村的民风更加淳朴,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村民李洪辉过去也当过村干部,他认为这是一个优良传统,不能丢。
去年春天,李洪辉的一头牛在山上不见了,找了一个上午也没找到。中午,又渴又饿的他回到家里吃饭时,顺手就在村民微信群里发了一条信息,说自己家丢了一头牛,问谁看到没有?
让李洪辉没想到是,当他吃完饭准备继续上山去找牛时,村民们已经把他的牛找到并送回来了。“听说我的牛丢了,有十多个村民就出去找,一个多小时就给我找回来了。”李洪辉回忆说。
说起村民团结互助,李洪辉又说了村里的一件事儿。村民刘某一家三口都有病,除了自己瘫痪在床,妻子和孩子也都有毛病,刘某平日也不和别人来往。前几年,刘某去世时,全村人都去帮忙,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考虑剩下的两口人生活不容易,每家还都捐了钱。“都在一个村住着,乡里乡亲的,谁家都有事,遇事多帮点忙,正常!”李洪辉这样理解村民的团结。
村民为刘万福家送农家肥到田间。(资料图)季娜 摄
“像这样的事儿在我们村里太普遍了!”张丽华说,建房盖棚、婚丧嫁娶、杀猪送肥……凡是用到人的时候,微信群里说一声,村民都会主动上前帮忙,不需要挨家挨户去请,更不需要花钱请人,每个主动前来帮忙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友爱村的团结互助,其实是奈曼旗乡村善治的一个缩影,更是村民自治、德治和法治成果的体现。
近年来,友爱村以抓经济发展,办民生实事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和提升幸福指数为抓手,先后实施了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大豆种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项目,同时,实施了亮化工程、安全饮水工程、人居环境整治和网络信号覆盖工程等民生工程,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增进了干群间的相互信任。
说起干群间的信任,马文昊说,这个村开会有个特殊现象,有时不是党员或村民代表的群众也会参加特定会议旁听。张丽华说,感兴趣的村民参加旁听也有好处,让他们了解相关会议内容,比起会后村干部自己做群众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很多会议都是事关村民利益的内容。
在友爱村,人们始终保持着淳朴和善良,互帮互助、和睦相处,文明乡风代代传承。如今的友爱村,不仅要让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还要让这里的村风美起来,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