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孙世民:履职为民 点绿成金

2025-05-09 来源:通辽市人大

远远望去,五角枫、白桦树、小叶杨、塞外红等百余种树木在徐徐微风中摇曳枝条,焕发出盎然绿意与勃勃生机。一位中等身材、面部黝黑、穿着朴素的同志正在一处林果产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示范推广基地,跟记者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种树木的生长习性、生态效用和经济价值。

图片

他,就是自治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开鲁县林草局林业工作站站长、林业副高级工程师——孙世民。凭借20多年来的苦苦坚守,在开鲁这片沃土上辛勤挥洒汗水,为造林绿化事业和林果产业发展奉献着青春和智慧。

他有一个情结,就是让家乡布满绿色;他有一个目标,就是让林果产业发展壮大;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让农牧民持续增收,带领百姓走上生态富民的道路。他用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用奋斗诠释了一位人大代表的使命与担当。

林果经济的“引路人”

自从内蒙古农业学校毕业后,他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城市,毅然返回建设家乡。于2000年考录到开鲁县大榆树林业工作站当技术员,专门负责林业工作站育苗基地建设。只因当初的这一选择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便和这林果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一套剪枝剪、修剪锯和盒尺,成了工作中的“随身三件宝”,办公室里放一套,车里带一套,包里拎一套,指导时用、学习时用、钻研时用。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硬是把一片多年没有经济效益的残次林,建设成为150亩的现代化、规范化苗圃繁育基地,年产各类苗木100余万株,成为“开鲁县林业科技示范园”和当地及周边地区知名苗木生产繁育中心,昔日没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撂荒地,流翠滴金。仅仅5年多的时间,基地出售的绿化花卉苗木和造林苗木累计收入就达100余万元。

2007年,孙世民被调任黑龙坝镇林业工作站任站长。当时,他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黑龙坝镇林业用地较少,大量的林业户和果园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不高,精心规划制定了《黑龙坝镇经济林三年发展规划》,努力向高产高效和集约化经营要效益。通过3年的辛勤耕耘,林下种植经济作物累计为林农增收2000余万元。

此外,为了培植林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他还在黑龙坝、三道湾、二道湾、高若等村的残次林改造过程中,指导林农建设了4个春棚葡萄小区,当年林下种植蔬菜经济收入达到近60万元。现葡萄已经进入结果盛期,亩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小区总面积现已达千亩,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有效地带动了周边村民脱贫致富,铺就了果农的“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图片

服务群众的“勤务员”

技术是林农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孙世民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坚守在田间地头,一直奋斗在林业战线上,为群众编写通俗易懂的经济林栽培技术手册,建立了果农技术交流微信群,从育、售、购苗和林木的栽植、浇水及病虫害防治到结果,随时解决果农提出的技术问题,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20多年来,从没什么假期可言,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他的足迹踏遍全县各个镇场、村落,耐心对林农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累计指导行程3万多公里,培训指导果农2万余人,发放林业科普宣传册、宣传单2万余份。

2011年,孙世民被调任开鲁县果树技术指导站站长。他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潜心钻研业务,传播林果管理技术,并积极参与制定经济林发展规划,探索实施沙地治理种苗供应+林草产业治理新模式,全身心投入专业技术指导,竭力让林果经济成为林农的“绿色银行”。在此期间,在全县新建经济林基地15万亩,其中山葡萄10万亩,以金红(123)、黄太平(沙果)、苹果梨为主鲜食果品5万亩,仅用4年时间,全县经济林总面积扩大到20万亩,农牧民林业经济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孙世民还积极探索经济林果发展新模式,对基础果园进行提升改造,开展育苗、栽培、管理、冷藏全程标准化技术规程示范及栽植管理技术培训、实践示范,建成开鲁镇小城子村鸡心果示范园500多亩,规范栽培技术标准,努力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

开鲁镇南昌村有一位果农叫隋凤民,刚开始自己栽种果树,由于不懂技术,果的品质不太好,产量也低,曾经想到过放弃。孙世民知道后,主动帮助指导建设林果基地,不仅提升了林果的品质和产量,还帮助销售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每亩收入8000——10000元。

孙世民没有把林业当成一种工作,而是作为了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因而得到了业内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广泛好评。先后被评为“通辽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通辽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敬业奉献类“通辽好人”、“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这些荣誉和称号的背后是他对林业工作不变的热情和默默地付出。

图片

绿色生态的“守护神”

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一个称号、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孙世民时刻牢记人民的重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代表的桥梁作用,以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的忠诚,在带头做好“两件大事”上当先锋、作表率,为绘就生态画卷贡献一己之力。

不仅要让群众增收、让家乡变富,还要让家乡变美,这是孙世民多年来的一个执着追求。近年来,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资金、项目支撑,鼓励群众积极投入到这个生态建设中,实现从输血式的造林变成造血式生态建设,从输血式生态建设到造血式生态建设转变,通过生态建设提高群众收入,解决群众的持续增收和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20多年来,孙世民不管是城市景观绿化工程,还是村屯绿化规划建设,或是中科羊草种业基地及草业工程建设,打造粮、林、草、养殖、果品采摘一体化50万亩保安沼生态旅游线路等建设中,无不有他奔波忙碌的身影,可以说,他走到哪里,就把绿色生态带到哪里。在此同时,一直在为打造林业生态基地、产业基地,建设生态绿色长廊上积极建言献策,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推动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得到采纳和有效落实。几年来,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走访,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先后就关于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加快制定地方生态建设项目名录、加大生态科技创新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图片

晨踏雨露、晚携夕阳,每一片沃土上都浸润着孙世民的汗水和心血。守护青山、点绿成金,躬身笃行、履职尽责,践行了一名人大代表的初心和使命。

  责任编辑:金路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