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科左中旗:“老手艺”创造“新经济” 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2025-04-22 来源:通达融媒

温暖厚实的羊毛毡、浓郁醇厚的蒙古香、多种多样的手工刺绣……近年来,通辽市科左中旗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用“老手艺”创造“新经济”,一个个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韩图雅在制作羊毛毡摄影:王欢.jpg

韩图雅在制作羊毛毡。摄影:王欢

制作羊毛毡是一项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科左中旗协代苏木西毛都嘎查的非遗手艺人韩图雅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儿时,奶奶和母亲以羊毛毡制作袜子和鞋垫成为了韩图雅技艺启蒙的起点,历经无数次双手被戳破、颈椎腰背酸痛的磨砺,终成技艺精湛的“老师傅”。

“我制作一双成人的鞋子需要整整两天的时间,这期间需要经过弹毛、铺网、洒沸水、反复擀压等多重工序,做好羊毛毡制品后晾晒成型,最后上鞋底,一双成品鞋子才算制作完成。”韩图雅对记者说。传承,让非遗文化焕发出了“新生”。近几年,韩图雅推动技艺创新,将传统毡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玩偶、瑜伽垫、透光挂毯等跨界产品,并开设工坊吸引游客体验DIY课程,让非遗“活”在当下。

村民在制作羊毛毡来源:科左中旗宣传部.jpg

村民在制作羊毛毡。来源:科左中旗宣传部

如今,在协代苏木西毛都嘎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羊毛毡制作中来。“平日里忙着耕田种地抓生产,空闲的时候来做羊毛毡赚零花钱,离家近还很有意思,农活挣钱两不误。”村民白哈斯其木格笑着对记者说。

蒙古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田漠南是这门技艺的第十二代传人。蒙古香传统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康熙十四年,采用密布跳清宫制香技艺,在制作香品前,对香材进行“烘炒熏煮泡,熬困淋喂吊”十道工序,经此工序处理,不仅极大地强化了香材的使用价值,更别具匠心地运用一种名为“香镇”的方法,让香品与人体脏腑形成微妙呼应,从而发挥出调养身心、改善健康状态的作用。

蒙古香制作原料来源:科左中旗宣传部.jpg

蒙古香制作原料。来源:科左中旗宣传部

“只有紧跟市场的步伐,不断创新创意,才能够继续向前走。”田漠南说,通过多年的发展,蒙古香的年产量达到300吨,公司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日本、德国、泰国等10余国,还被列入中国特色旅游商品、第三届中国(莆田)香文化产业大会百香品牌等,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如今的科左中旗政府以“非遗+产业”模式助推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与资金补贴,鼓励传统工艺与现代经济融合,让非遗文化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刚需”,兼顾“守正”与“创新”,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记者 王欢

  责任编辑:吴玲艳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