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来源:通辽市文明办
王井君,男,汉族,1981年12月出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镇兴发村村民。“山山洼洼没地种,零零散散不成片。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漫天的风沙和艰苦的生活,是王井君童年最深刻的记忆。35年间,王井君一家栽种55000余株树,将350亩荒沟变成了果园,成为了荒沟治理的成功范例。王井君曾获“通辽好人”荣誉称号。
一家人,扎根荒沟开启治沙征程
上个世纪80年代,库伦旗因水土流失严重,被列为全国小流域治理重点区。王井君的父亲王国清积极响应旗委旗政府号召,承包了350亩的荒沟,成为了第一代治沟人。年幼的王井君也跟着父亲,踏上了治沟之路。
为了方便劳作,一家人用小推车在沟头垫起地基,搭起了简陋的房子,吃住都在沟里。沟坡坡度在40度到70度之间,站立和行走都异常艰难,王井君一家却在这里修坝、挖坑。那时的荒沟草稀树少,每逢雨季,更是洪水肆虐。刚修好的沟边埂、沟底坝,常常被雨水瞬间冲毁。一遍遍地修堤坝,一层层地从沟上往沟下挖树坑。王井君和哥哥,尽管个子比水桶高不了多少,却也咬着牙,抡着小铁锹挖坑、修坝,连滚带爬地从沟底往上抬水浇树。一家人天不亮就出门,在沟里劳作饿了就啃几口冷馍馍,渴了就喝几口凉水,直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这一干就是三年,才终于完成了两条荒沟的初步治理。又经过十几年,一家人在山沟里栽植了近50000棵树,昔日的荒山沟渐渐充满了绿意。
两代人,接续奋斗铸就绿色传奇
2015年,64岁的王国清积劳成疾因病去世,长眠在他深爱的山沟里,王井君和妻子接过了治理山沟的接力棒,担起了第二代治沟人的重任。
每年立春过后,王井君就开始了一年的忙碌,在这里劳作30余年的他在陡峭的沟坡上也如履平地。北方的春天乍暖还寒,王井君修修剪剪、挖挖铲铲,一上山就是一天,衣服袄子时不时被刮破,冷得缩手缩脚,眼里却始终闪烁着希冀的光芒。
有亲戚邻居劝王井君,上山治理荒沟栽植果树太辛苦,劝他外出务工,工作相对轻松,赚钱也更容易,但王井君从来都是笑而不语。他觉得栽树治荒不仅是谋生的方式,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再苦再难也值得。年复一年,王井君始终守着这个山沟沟,整地、打井、买树苗,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
能省则省,他自己琢磨着改良品种,研究果树嫁接,把原来的一部分老品种果树做砧木,上面嫁接龙丰果、矮宕梨、布朗李子等近十个品种的果树。2019年,他又砍掉一部分老果树,新栽植了锦绣海棠、苹果梨、南果梨等近十个品种5000多棵果树,昔日的荒沟已然成为了绿树掩映、花果飘香的幸福沟。
35年,让护绿情变成了家传宝
王井君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该做的事情。”硕果累累的青山,让王井君的思路也更开阔了,他开始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想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家乡幸福沟的美好。
王井君一儿一女平时都在外面上学,闲暇之余,王井君经常会带着孩子们一起上山治沟,讲述父辈栽种果树、治理荒沟的故事,故事里藏着代代传承的坚韧毅力,讲到动情之处,孩子们会轻轻地帮爸爸擦去眼角的泪珠。如今,孩子们也能轻车熟路地浇水、施肥、摘果了。他们说:“这里的树有爷爷奶奶种的,也有爸爸妈妈种的,一到秋天可美了,等我们长大后,也要接班,让这里一直美下去”。
在王井君一家的带动下,更多的人投身荒沟治理。王井君更是毫无保留地分享治沟经验和果树种植技术,为全旗从“千沟万壑”到“绿水青山”的华丽转变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在像王井君一家一样投身到荒沟治理的库伦人的不懈努力下,库伦旗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859平方公里,治理区植被率由15%提高到60%,森林覆盖率由13%提高到42%,并获得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等多项荣誉。
王井君这户沟里人家把生命融入了山沟,将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使山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他们以平凡的人生成就了不凡的事业。
责任编辑:谢雨廷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