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2 来源:草原云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队长阿拉腾达来讲述了关于乌兰牧骑的故事,他们扎根沃土、坚持把文艺送到群众身边的事迹深深打动了现场和屏幕前的人们。
“很高兴和大家聊一聊我们乌兰牧骑的故事。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也被称作‘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个名字已经在草原上叫响了将近70年……”
“到人民中间去!”
1957年6月17日,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成立。成立第二天,9名队员带着两块幕布、三盏煤油灯、五件乐器,举着红旗,甩着响鞭,坐着马车,向偏远的牧区进发。
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打草舞、接羔舞、骑马舞、挤奶舞、丰收舞、剪羊毛舞以及地方特色浓郁的小品小戏……这些作品贴近生活,带着“露珠”和“泥土味”,非常受农牧民的欢迎。
2017年11月21日,这是令所有乌兰牧骑队员们毕生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了!总书记在信中的殷殷嘱托,激励内蒙古3500多名乌兰牧骑队员时刻牢记使命,永远为人民服务,永远为人民放歌。
如今,“红色嫩芽”已经成长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成为内蒙古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乌兰牧骑会永远扎根生活沃土,用心用情用力讴歌伟大时代。
乌兰牧骑精神代代传承
“我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1958年建队之初只有9个人、1辆马车,如今我们队伍不断壮大,也有了现代化的演出设施设备,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直没有变……”
1958年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成立,60多年来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北疆文化中一张亮丽的名片。
阿拉腾达来介绍,他和所有的队员一样,在乌兰牧骑精神的感召下,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前进。
苏尼特左旗面积有3.4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310公里,乌兰牧骑队员下乡演出经常要长途跋涉,但不管再苦再累,大家也要坚持把文艺送到群众的身边。多年来,队员们脚步不停、传统不丢,以天为幕布、地为舞台,穿梭于各个苏木嘎查、边防连队等地,走遍了北疆大地,每年演出都在100场以上,用心用情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人民群众送去欢乐。
扎根基层近40年,阿拉腾达来组织和演出超过千场,为无数群众带去欢歌笑语。先后创作了60多部歌舞曲艺作品,4部舞台剧作品,曾多次荣获国际级、国家级、自治区级、盟级奖项。
打造精品力作 勇攀文艺高峰
“这几年,边疆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农牧民群众生活极大丰富了起来。我们也在努力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让作品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百姓心声。”
“我们编排了原创蒙古剧《驼乡新传》《宝德尔石林传说》、歌舞剧《乌兰牧骑走边关——望远镜》等,展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动人风貌。”
阿拉腾达来介绍,今年计划重新复编《乌兰牧骑走边关——望远镜》这部剧,希望能以更新颖的形式展现北疆文化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挖掘北疆文化新内涵,更能契合时代需求和观众喜好,提升北疆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时代在变,乌兰牧骑也在变,但‘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是乌兰牧骑的创作定位,将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传达给群众,为他们加油鼓劲,是乌兰牧骑孜孜不倦的追求。”
走进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巴彦淖尔嘎查牧民格日勒的家里,传来悠扬的马头琴声、优美的歌声。阿拉腾达来带领几名乌兰牧骑队员,开展基层演出服务,不仅将欢乐送到了牧民家,更是作为政协委员,关心关注牧民的生产生活。
格日勒家有草场5000多亩,去年打草面积1000多亩,种植青储200亩,年收入20多万元。如今他家饲养了80头牛、100只羊,开春喜接羔,又添了30头牛犊、70只羊羔,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阿拉腾达来说,每次下乡演出时,他都要和农牧民群众深入交流,听取他们对农牧区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送欢乐送文明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紧跟时代步伐,深化‘互联网+文艺’的创新工作格局,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演出模式,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我们乌兰牧骑的精彩演出。”
“如今,内蒙古大地上活跃着75支像我们这样的乌兰牧骑队伍,3000多名队员每年演出超过1万场。我们将牢记‘到人民中间去’,扎根生活沃土,深入挖掘内蒙古这片广袤土地上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
近日,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演播厅内,一场“送欢乐、送文明”慰问环卫工人、供热公司一线职工专场演出精彩上演,《欢腾的北疆》《吉祥之火》等多个新排演的节目与观众见面。
演出结束,阿拉腾达来还关心着在线直播情况。他积极推动网上乌兰牧骑建设,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边播边走、边演边播,以创新演出模式宣传内蒙古,为文旅产业赋能。
持续擦亮北疆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建设向前迈进,阿拉腾达来和队员们干劲儿十足,他们表示,要创作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北疆文化绽放光彩,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贡献力量。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来春誉 程英军 王鹏
责任编辑:孟根珠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