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3 来源:
从奈曼旗青龙山镇出来遇到的第一个村子就是古庙子村。看到这个村名,一定从直观上觉得这个村子的古老,甚至还有庙宇。殊不知这里曾经是商贾云集、人烟阜盛的繁华之地。
古庙子村原名“鄂尔吐板”,又简称“板街”。“鄂尔吐板”是蒙古语“山丁子树”的意思,因为周围的山上长满了山丁子树而得名。鄂尔吐板在历史上不仅是库伦、奈曼等地通往朝阳、承德的交通要道,也是库伦、奈曼、阜新等地的政治、经济中心。
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朝阳县三座塔厅在鄂尔吐板设立了巡检兼典史署。属内设巡检官,正九品级。巡检署的主要事务是调节处理附近地区的各种民事案件,收缴各种官税。有时也帮助奈曼旗札萨克催地租,还负有防匪防盗的任务。
清嘉庆年间在朝廷“兴教建庙”风气的影响下地方官吏与鄂尔吐板巡检利用行政手段募集巨额资金,修建了工程庞大的庆安寺,当地人称为“老爷庙”,也就是现在名字“古庙子”的庙。
翻开大清帝国的地图,可以看到,在鄂尔吐板地域上,用显著笔墨标注的是“阜新”两个字,这就是历史上阜新县属所在地。阜新县成为朝阳府管理北部蒙汉地区的重要行政机构。此时也是鄂尔吐板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东西近一千米的街道挤满了商铺、当铺和手工作坊。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两次出动飞机对驻扎在鄂尔吐板的热河部队十二连进行轰炸,许多商铺、民房被夷为平地。
1935年,抗日英烈周荣久在鄂尔吐板“益尚兴”商号开枪打死一名为非作歹的日本人,活捉两个日本鬼子,并拉到南山沟里处死。日军知道后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再次对鄂尔吐板进行狂轰乱炸,经过三次轰炸的鄂尔吐板只剩下一座残缺不全的破庙和一对石狮子。兴盛了200多年的鄂尔吐板消失了。
1936年,周荣久抗日壮烈牺牲,日军残忍地将周荣久的头颅悬挂在鄂尔吐板村头山坡的一棵柳树上,借以威慑奈曼旗的抗日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在鄂尔吐板的原址上的小村庄称为——古庙子村。
责任编辑:苏伦高娃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