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央媒聚焦内蒙古·农民日报】内蒙古科右前旗:“冷资源”变成发展“热动力”

2025-03-01 来源:农民日报

2025年3月1日,《农民日报》第7版刊发题为《内蒙古科右前旗:“冷资源”变成发展“热动力”》的文章,报道了雨水节气已过,但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上冰上雪上前旗”仍然是许多游客体验冰雪运动乐趣、感受冰雪文化魅力的选择,“冷资源”已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热动力”。

报道全文如下:

雨水节气已过,天气乍暖还寒。但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上冰上雪上前旗”仍然是许多游客体验冰雪运动乐趣、感受冰雪文化魅力的选择,“冷资源”已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热动力”。

天然冰瀑带火牧家游

在科右前旗德伯斯镇阿日林一合嘎查黑羊山,每年11月末至翌年3月中旬,天然形成的冰瀑奇观会吸引很多游客专程而来。阿日林一合嘎查牧民经营的牧家乐就在山下。

“游客多了,我们赚钱的机会也多了。”正赶上中午,孟和经营的牧家乐生意红火。经营饭店20多年来,乡村旅游带火了他的牧家游,“我这7张桌子的小店,客流高峰期每天纯利润超1000元,近3个月收入增加3万元。”

“南方有瀑布不稀奇,在北方能看到冰瀑那就太神奇了!”杭州市民赵文娟驱车千里到黑羊山看冰瀑,“真找不着什么词儿来形容它的美!”

黑羊山主峰海拔1319米,有八大山沟。除了每年自然天成的冰瀑,每道山沟重峦叠嶂,树木葱茏,美如仙境。像孟和一样从事餐饮、提供旅游服务、经营牧家乐的牧户有23户,年均增收3万元。

最大的亮点在于特色活动与旅游产业的融合。2017年,黑羊山脚下修建了旅游路,将山与村、村与外界相通,山货下了山,游客上了山。“牧民那达慕”“牧BA”“赏杜鹃花节”等当地特色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与当地农牧民共娱共乐,烤羊排、手工馒头、甜糯玉米三大当地美食“出圈盛放”。乡村旅游带火了众多业态,每年9个多月的旅游时间,带动科右前旗德伯斯镇旅游消费215万元,游客和牧民“双向奔赴”实现了美美与共。

荒坡变雪场助力乡村发展

大自然的馈赠不尽相同,正是这种“不尽相同”,成为推动冰雪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在科右前旗红心村雪村滑雪场,来自各地的滑雪爱好者“驰骋”在冰天雪地里,玩得不亦乐乎。抓住“冰雪”尾巴来到雪村滑雪场体验滑雪的昆明市民赵林过了一把冰雪瘾,“玩得嗨!不仅避开了滑雪高峰,还买到了滑雪场9.9元的优惠票。”

自2024年12月开业至今,雪村滑雪场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红心村30多名村民在雪村滑雪场就业,每人挣得工资1万元。村民家中的干豆角、辣椒、酸菜等农特产品,成为雪村滑雪场餐桌上游客必点菜,仅农特产品销售就给村民带来20万元的收入。

就读于西安职业技术学校的大二学生高铁刚,寒假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滑雪场当教练,月均工资3000元。谈到在滑雪场就业,高铁刚很开心,从在家门口学习滑雪到当上滑雪教练,不仅锻炼了他“不放弃”的韧劲,还滑出了健康好体魄,更为将来就业添了底气。

“从没想过发展冰雪经济,这一转型还真‘掏’上了!”红心村党支部书记李英辉用了一个“掏”字,鲜活地表达了发展冰雪经济的热情。原来,村口的滑雪场曾是110亩的荒山,村集体尝试栽植经济林,但很快发现,收益甚至不足以抵消树林的管护费用,最后将目光锁定在了冰雪运动上,滑雪场也定位为大众滑雪,致力于“黏住用户”。

“哈尔滨亚冬会的‘风’也吹到了小山村,我们也适时推出冬季研学、惠民低价票等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百姓接触滑雪,培养了很多热爱这项运动的铁杆粉丝!”雪村滑雪场经理王强对冰雪产业的发展信心十足。从建设滑雪场到现在,仅仅6年时间,就从最初年接待游客不足5000人次到现在年接待10多万人次,造雪面积也从1万平方米扩大到了3.8万平方米,发展快的同时,也成功开辟了乡村振兴快速增长的新通道。

“为满足游客品质化、多样化需求,我们开通了公交专线、升级滑雪装备、开展定制化服务、布展了灯会等,从1月到现在,共接待游客72万人次,旅游总消费4.3亿元。”科右前旗委常委、副旗长杨乌兰说。

  责任编辑:王青秀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