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1 来源:通达融媒
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这些日益庞大的新就业群体,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更好地为这一群体提供服务,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通辽市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需求,积极打造暖心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饮水、充电等便利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他们在城市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贴“新”服务 构筑“温暖之家”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红星新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暖“沁”驿站内,饮水机、微波炉、雨伞雨具、医疗急救箱、空调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外卖骑手佟宝龙正在沙发上休息,对他来说,暖“沁”驿站成为他停靠补给站。
“我们天天在外面跑,手机经常没电,回家休息费时又费力,有了暖‘沁’驿站后在这里歇一歇,不仅有免费的热水喝,还可以给手机充电,太方便了,感觉这里像家一样温馨,而且提供的各项服务都比较贴心周到。”佟宝龙对暖“沁”驿站赞不绝口。
在科尔沁区,像这样的暖“沁”驿站共有46个。科尔沁区作为通辽市的主城区,目前新就业群体约3000人。科尔沁区委社会工作部通过走访调研,掌握城区内外卖骑手、快递员日常集中活动区域,围绕新就业群体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充电难等需求,充分利用居民小区现有社区办公用房和物业服务企业场地等资源,按照“大小适中、位置适宜、符合需求”的思路,布局建立红色暖沁驿站,让新就业群体累了能歇脚、闲时能充电、心烦能倾诉、有事找组织。同时,聚焦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实际需求,推行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暖“新”20条服务举措,提供更为精准贴心服务,有效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小驿站”释放“大能量”。目前,全市共有暖心驿站、暖“沁”驿站等各类驿站350个,这些驿站广泛分布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小区物业、加油站等地,靠近快递网点、外卖配送集中区域以及货车司机频繁出入的物流园区周边,让新就业群体能便捷使用,让他们能享受到“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累了能休息,伤了能急救”等多项贴心服务。
暖“新”课堂 筑牢“红色堡垒”
“驿站真挺好,有司机休息室,床铺被子都有,休息空间也大,我没事儿经常来这里喝喝水、看看书,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接受红色教育,感觉很贴心、很暖心!”在科尔沁区新就业群体暖“沁”驿站内,首汽约车网约车司机高连胜惬意地坐在椅子上阅读书籍。
2024年以来,通辽市依托暖“沁”驿站的阵地服务功能,引导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亮身份,参加党员活动、走访慰问困难群体、参与整治辖区环境卫生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普法、交通安全、防电信网络诈骗等宣传,增强新就业群体的安全意识与守法意识。
科尔沁区坚持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利用网约车司机、大货车司机工间休息等碎片时间,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阅读更加“有声有色”,用游戏、探讨、交流的方式带动党课气氛,让学习教育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使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红色文化”在新就业群体领域落地生根。
融“新”共治 延伸“治理网络”
“您好,我刚路过希望小区2号楼门口,发现楼道堆放杂物,请尽快处置……”在科尔沁区施介街道希望社区暖“沁”驿站,顺丰快递员孙青锴成了“民情前哨”和“移动探头”,送货途中一通电话,及时上报食品卫生、占道经营、安全隐患、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方便社区第一时间“吹哨呼叫”“化险堵漏”。
“我在小区街道收派工作的同时看到垃圾箱倒了会主动扶起来,帮客户送件过程中,客户门口有生活垃圾也会主动帮客户拿下去,同时楼道里有阻碍消防通道的垃圾或者居民用品会跟社区沟通解决,这样对整个社区环境卫生安全方面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在收派工作中能参与到社区的一些工作中,这让我感到非常有意义。”孙青锴自豪地说道。
像这样的例子,在通辽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比比皆是。通辽市依托暖“沁”驿站引导快递小哥等成为基层志愿者,参与辖区基层治理、文明行为倡导、安全隐患摸排等任务,推动新业态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目前,全市聘请24名外卖配送员为首批食品安全监督员,举报餐饮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发挥城市流动“探头”作用;鼓励引导482名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进社区报到,搜集问题线索584条,推动解决问题427个,引导新就业群体在基层治理、公益服务、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
暖心驿站不仅是一个歇脚地,更是一座城市的“温情地标”。如今,在通辽,越来越多的暖心驿站遍布城市角落,以暖心贴心的服务,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温暖“港湾”。
记者 包乌云 通讯员 陈巍巍
责任编辑:德力根呼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