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 来源:通达融媒
2024年,通辽市积极行动全力应战,完成林草“三个千万”工程建设任务410万亩、完成率102.5%……
森林面积达到17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49%……
草原面积达到2637.8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4.86%……
数字的背后,是“沙海”变“绿洲”,是无数治沙人的砥砺奋进,是超前的谋划和科学的治理,更是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的转变。
滚石上山久久为功 绘就通辽绿色“画卷”
通辽市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治理”,统筹实施“三北”工程、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欧投行贷款造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及早安排部署,提前做好种苗、机械设备、沙障材料等工作,统筹各类项目资金,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项目结转建设等方式,全力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2024年,全市完成生态修复410.08万亩、完成率102.52%,其中综合治沙100.95万亩、完成率100.95%,森林质量提升158.43万亩、完成率105.62%,草原巩固提升150.7万亩、完成率100.47%。其中,争取“三北”六期工程项目资金共计11.07亿元,建设任务282.51万亩;申请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治沙任务16.4万亩,资金2.58亿元。
“三分治、七分管”,通辽市牢固树立保护建设并重原则,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通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条例》《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依法作出了《坚决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决定》,为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看着这些树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全市各级林长们共同的心声。通辽市始终坚持强化管护责任,严格落实各级林长责任,强化考核、严格奖惩,从严从实执行用地分类管控、禁牧禁垦、林草湿地资源保护政策,开展林长制工作专项巡查,推动各级林长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按照计划,通辽市到2030年将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现90%以上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54.68%、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达到10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90%以上、沙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的目标,绘就新时代美丽通辽新画卷。
因地制宜科学“巧”治沙 追青逐绿书写新画卷
来之不易的成绩,靠的是什么呢?
通辽市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主阵地,在多年的治沙实践中,创造出了网格固沙、以路治沙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治沙模式,如奈曼旗“以路治沙”模式,通过修筑穿沙公路,优先治理公路两侧沙地,并逐步向腹地延伸,累计修通穿沙公路9条、384公里,完成沙地治理30万亩;库伦旗采取埋设生物沙障、再种草灌、后植樟子松的固沙方法,系统治理流动沙丘;科左后旗首创“深栽浅埋”植树技术,探索保活造林机制,极大提高造林成活率。
“自2013年以来,科左后旗在‘三北’工程中大规模推广‘深栽浅埋’技术后,造林成活率从过去的50%提升到了 90%以上,一举打破了造林季节性受限的难题,多数树种可实现一年四季造林,且适合多种乔灌木树种。此技术的使用,不仅降低了造林成本,还极大地加快了成林速度。”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说。
通辽市注重统筹施策,在实践中探索治沙路径,不断破解防沙治沙过程中的各项难题,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积极探索产业化治沙新路径,有效提升防沙治沙综合效益。积极发展林药产业,建设以“塞外红”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和以文冠果、榛子、仁用杏为主的木本粮油基地,全市“塞外红”苹果栽植面积达32万亩;充分利用林间发展林药、林菌和养禽等特色林下经济,全市林间中蒙药材基地已达30多万亩。积极发展“风电光伏+治沙”产业,推广“风光互补”“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等治沙模式,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在5个旗县实施治沙30万亩、2个旗县建设新能源110万千瓦。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依托沙漠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草原公园等特有自然景观,围绕“科尔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重点打造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推动沙区生态旅游产业化。全市林草沙产业年产值达到39亿元,实现治一片黄沙、绿一方水土、富一域百姓。
通辽市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三北精神”、蒙古马精神,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坚决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通辽力量。
记者 黄琳娜 摄影 张启民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