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0 来源:通辽市文明办
朝克吐,男,1967年10月生,蒙古族,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林业正高级工程师。他坚守在植树造林一线33年,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科尔沁沙地治理的造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带领当地百姓以林致富。朝克吐曾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志愿者”“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
初心启航 根植绿色发展理念
1991年,朝克吐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工作。站在家乡熟悉的土地上,看着沙化严重、沙进人退的景象,朝克吐下定决心要与风沙抗争到底。
走上工作岗位后,他立即投入到科左后旗林业调查与规划设计中,为了掌握了解第一手资料,他与同事们一道深入乡村调查,足迹踏遍了全旗20个苏木乡镇(场)、200多个行政村。为了尽快掌握当地林业情况,研究林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他休息时间也会向老同志请教学习造林技术经验,到上级林业和科研部门向专家讨教,白天下乡听取群众心声,晚上回家查阅资料,开启了他的植树造林生涯。
起初,很多人因为植树艰苦而打了退堂鼓,但朝克吐丝毫没有退缩,缺人少工他就自己动手,扛树苗、种树、浇水样样都干。记不清有多少个汗流浃背的昼夜,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后,突然一天早上,朝克吐晨起尿血,他本想请假去医院检查,可得知有一批树苗必须尽快栽种,否则就会干枯而死,他又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一线。“对我来说,每一棵树都是一个生命,都像是我的孩子一样,”说到动情处,朝克吐眼里闪着泪光。
技术创新 提高植树造林“两率”
“种树容易种活难,不能只看种了多少树,而是要看种活了多少树。”朝克吐目标明确,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种上的树都能成活!没有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想要在全国四大沙地之首的科尔沁沙地里实现种的每棵树都保活,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朝克吐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更新专业技术知识,探索适于科尔沁沙地治理的措施、研究生态建设项目,分析土壤、记录气温、总结树种习性,育苗技术、流动半流动沙丘栽植树种选择实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实验,朝克吐根据科尔沁沙地沙土蒸发量大又快,而且风速等级高等气候和立地条件因素,总结出“苗木泡大水、机械整地、深栽浅埋、降低成本、缩短维护期限”等一系列新的造林技术,使造林“两率”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本大幅度降低。
在此技术应用之前,科尔沁左翼后旗春季造林成活率仅为 50%左右,而应用之后,成活率大幅提高到 90%以上,一举打破了造林季节性受限的难题,多数树种可实现一年四季造林,且适合多种乔木灌木树种,不仅降低了造林成本,减少栽植后的苗木被风沙抽打危害、免去了补植补造过程,还缩短了维护期限,节省了水资源,极大地加快了成林速度。有了技术做支撑,“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项目区55万亩沙地、阿古拉项目区75万亩沙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重披绿装。
以林致富,开辟生态经济新路径
多年的治沙造林使当地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控制、农田和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国省干线、嘎查村屯得到全部绿化,沙地治理项目区内粮食单产增幅最高达81%,牧草单产增幅最高达50%。
除了治沙造林,朝克吐还努力让老百姓增加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他多次参与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果树经济林考察,潜心研究各种适合本地发展的果树品种,尝试了包括葡萄、苹果、沙果、油桃、榛子等10多个品种,最终找到了适合本地大面积发展的品种——榛子和塞外红苹果。他积极建议上级部门发展果树经济林,在朝克吐和林业基层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旗榛子基地面积已达8000亩,塞外红苹果20000亩。如今,为全旗创造年产值近8400万元,惠及1.2万户农牧民。
33年初心不改,朝克吐凭着对治沙造林工作的热爱一直奔走在一线,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为家乡的绿色事业贡献力量。
刘晓瑶
责任编辑:谢雨廷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