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0 来源:通辽市文明办
王健羊,男,汉族,1990年1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团结街道东顺社区居民。王健羊是科尔沁区一家特殊餐馆的老板,他餐厅的员工团队大都是聋哑残障人士,尽管雇佣残障人士会增加成本,但他毅然选择为这些听障人士提供就业平台,给予他们无限肯定和鼓励,服务无声,但爱心有声,这个宽容友爱的餐馆在王健羊的带领下相融相依。
餐馆创业 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
王健羊的餐馆正常营业时间是上午11点,但不到8点员工们都争着来上班了,擦桌,摘菜,归置餐品,大家都忙忙碌碌,大厅里却是安安静静。王健羊的餐馆有11名员工,其中8名都是不同程度的聋哑残障人士。说起加盟这个半公益化餐馆的初衷,王健羊说是有一些东西打动了自己,那就是为聋哑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他说“聋哑残障人士本身就不好就业,咱们这要不接收的话,可能他们就失去这个就业机会了”。
不同于正常用工,抓好这支特殊队伍显然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于餐厅来说及时的交流,传递信息非常重要,可员工们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边干活边交流,要交流的时候必须停下手里的活,用手语去沟通,有些复杂的沟通他们还不得不借助手机打字才能表达,正常用工如果需要4个人,那么用残障人士就得用5—6个人,生意成本显著增加,但王健羊并没有区别对待,店里的聋哑残障员工和普通员工的工资都是一样的。他说,能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非常有意义,他从不后悔。
鼓励支持 为残障人士点亮希望之光
王健羊店里大部分都是聋哑残障人士,一开始很多人属于半封闭状态,他们从前在家几乎不出门也不社交,王健羊原本不会手语,为了能和他们沟通,他上网自学手语,他小心与他们交流,担心会触碰他们敏感的内心,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他们从了解到熟悉,再到亲近,他们变得热情、阳光、开朗,也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蒙古族姑娘于明刚来时就很长一段时间说服不了自己。有一次因为紧张和缺乏经验,于明把吃到一半上洗手间的顾客的桌子给收拾了,那一天于明看到老板因为自己的失误跟顾客解释了很长时间,也看到同事们把新的锅底和餐品给重新配齐,她准备好了辞职。但,于明没有辞职成功,王健羊不同意,大家伙也没一个答应。王健羊劝她谁都会犯错,谁还不是从新学徒变成的老师傅,咱们工作在一起,就是一家人,当一个个向她伸出的大拇指安慰她别太上火时,于明觉得在这里真好。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健羊得知有个听障员工的愿望就是想出去看看,一直没机会也没条件。所以他借去沈阳寻找食材的机会就把这位员工带去了,可能大多数人觉得沈阳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是对这位从未走出家门的员工来说特别的新奇。
王健羊每个月都会组织员工聚会聚餐,他们的聚餐并不热闹喧嚣,但把每个人炽热的心都紧紧系到了一起,遇到有员工过生日,大家都会在一起为其庆生聚会,用手语送上自己的祝福。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彼此间无法言说的信任与依赖,让他们感受着爱,也温暖着这座城市,此时无声胜有声!
爱心接力 为社会凝聚温暖力量
刚开始营业的时候王健羊也碰到过很多问题,很多顾客不知道员工都是听障人士,顾客喊服务员的声音一声比一声大,然后特别气愤,都是王健羊到顾客面前解释,很多顾客知道后都很理解,随着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王健羊想了好几个晚上后,在员工工装后肩的位置加印了“拍拍我”这三个别样的字,同时,在店内粘贴了许多提示牌,还有每隔半小时都会播一次店内广播提醒没有看到提示牌的顾客。此外,顾客知道员工听不见,顾客拍拍服务员之后他们之间没办法交流,然后王健羊又为员工设计了和顾客沟通的“沟通卡”,上面都是顾客经常需要的一些问题,顾客有需要时他就会拿出沟通卡让顾客点选问题,为顾客提供需要的服务。
在顾客的理解、体谅和支持下,王健羊的餐馆也逐渐红火起来,到店的顾客都表示,在他的店里,虽然员工们都不说话,但一个眼神,一次拍打,一个手势都能感受到员工们彼此间的默契与友善。店里还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热水,让环卫工人临时休息,这里是一家有爱的餐馆,他们愿意常常光顾,以自己之力让这样的店长久的经营下去,让这份温暖持续传递。
刘晓瑶
责任编辑:谢雨廷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