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4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乌兰察布1月4日消息(记者邵玉琴)从田园绿野到农家小院,从产业发展到民生福祉,从文化传承到生态守护……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乡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内涵。
在很多人眼里,内蒙古“神州家园”四子王旗是一个一碧万顷、人烟稀少的茫茫草原。其实不然,该旗的农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东八号乡就是典型代表。
在位于大青山北部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东八号乡,错落有致的农舍点缀青山绿水中,整洁的道路蜿蜒向远方;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在田间地头上高效运转,特色产业蓬勃兴起;邻里和睦,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头巷尾。
马铃薯花成了夏季四子王旗一道风景线(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产业赋能:产业+文化双轮驱动
在村民眼里,东八号乡属于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它正以独特的魅力,绽放着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无限活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华美篇章。
近年来,东八号乡依循“一轴两翼”思路推进“西种东养”格局,推动全乡产业协同发展,严守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红线,发展节水农业,紧扣全旗“四大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可观,全年粮食产量高达1.4亿斤,单产显著提升。
对于全乡的产业家底,东八号乡党委书记常东伟如数家珍。他说,东八号乡牛羊存栏量可观,总产值达0.8亿元。凭借6处养殖小区项目,完成良种投放265户,累计投放杜蒙种公羊1253只、基础母羊6587只,良种覆盖率达72%、推广率80%,农牧民户均增收3000元。肉牛养殖则通过完善冷配站设施,利用辐射优势降低成本,激发养殖热情,为乡村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在人才振兴方面,该乡选育农区党员先锋户60户,实现了“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先锋户+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的“五联系”制度。36名处、科级干部常态化包联88户监测户,全面落实包联责任。同时注重吸收年轻优秀人才,确定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成立11个乡土人才服务站。
另外,该乡依托白彦敖包“六旗会盟”,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广场,辐射带动全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情系民生: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出门一身灰,鞋上全是泥。”这是村民对以前道路最深的感受。可是现在,家家户户门口都用砖做了硬化,房子中间的马路铺成了水泥路。
近年来,东八号乡持续致力于改善民生福祉,赢得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家乡的变化不仅肉眼可见,还能触摸到。”一位村民高兴地说,村民们现在家家都是白墙红瓦大砖房,加上亮堂堂的大玻璃窗,夏天推门见绿色、抬头看蓝天,心情格外敞亮。
据介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乡新建村组道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题,,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就业增收。在助农提效增收方面,与企业合作,探索“三变”改革、落实农业理赔等举措,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泥泞的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与此同时,东八号乡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村规民约,动员村民参与清理垃圾、拆除违建、回收地膜,全乡面貌焕然一新。
东八号乡生态保护扎实推进,防治污染、推广环保措施、落实“河湖长制”,确保生态资源安全。同时借助基层网格力量,排查调解矛盾纠纷,加强特殊人群管控,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
东八号乡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政策,保障脱贫户、监测户的生活水平。
2024年,东八号乡稳岗就业补贴、民生保障补贴、临时救助等政策精准落地,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保障全面到位,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各类参保率达标,住房和饮水安全无隐患,新增监测对象应纳尽纳,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乡村发展基础稳固。
强基固本: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依托“12345”工作机制,东八号乡抓好干部绩效考核,通过多种方式量化干部的工作实绩,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全乡干部主动到田间地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年处理邻里矛盾纠纷300余件,认真梳理帮办代办事项,建立了帮办代办台账,涵盖医疗、养老、就业等业务,共受理事项739件,为办事群众提供延时办、预约办、帮代办、上门办等“个性化服务”163余人(次),妥善办理12345公众服务热线事项129件。
一直以来,该乡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实行领导包点,联合部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签订责任状、开展宣传排查,全力遏制事故发生,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今后,东八号乡将继续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探索创新,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环境宜居、生活幸福,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迈进,书写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壮丽华章,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胡伟楠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