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来源:蒙药文化之家
科尔沁地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中,科尔沁大草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科尔沁蒙医文化。
科尔沁最具特色的蒙医疗方以整骨和药浴为代表。
蒙古族作为世代逐水草而居的马背民族,跌打损伤是常有的事故,蒙医整骨治疗由此应运而生。蒙医整骨大夫一直传承着过去的医术和习惯,不仅能治疗骨折,还能治疗与骨头有关联的其他病症,如脑震荡、腰间盘突出、骨囊肿等多种骨科疾病。
蒙医整骨术由来已久,在约公元前100年成书的《医药月帝》里就已经出现了对北方民族治疗骨伤医术的记载。然而,由于古代的蒙古高原民族众多、战乱频繁,文字出现较晚且多次更迭以及游牧民族无定居的习惯,导致许多文字资料的缺失和失传,就连《蒙古秘史》这样重要的史册也只剩下了汉字拼写的版本,想在其他文献中查找相关资料则更为困难。蒙医整骨的治疗技术几乎只能靠代代相传来延续。
蒙医药的形成和发展与蒙古族的原始宗教密切相关。博教(萨满教)在蒙古族历史上占据了及其重要的地位,融宗教礼仪、占卜、治病于一体,是蒙古人民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尔沁整骨流派由娜仁阿柏创立。娜仁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博教首领,她日后继承祖父也成为了一名德高望重的博教首领,在科尔沁草原上谱写了一段神医救人的佳话。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娜仁出生在鄂尔多斯的一个富裕家庭。娜仁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从小跟随祖父学习博术,十岁左右就已经掌握了祖父的全部本领,祖父便把她送到贺兰山拜隐居修行的名博好必达来为师。娜仁学成归乡,适逢喇嘛教正对博教大肆迫害,她无处藏身,辗转来到博教仍然盛行的科尔沁哲里木盟。娜仁在哲里木治伤救人的同时,也用自己顽强的精神让蒙古族古老的博教最后保留在了哲里木,深受百姓的敬爱和拥护,尊称她为“阿柏”,还得到了朝廷的封赏。娜仁阿柏在科左后旗行医期间,嫁给了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王后裔阿嘎洲台吉腾格力克,在科左后旗的哈布特改村居住行医。她的到来让哈布特改村霎时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庄,整骨、治病、接生、驱邪,人们纷纷来寻娜仁阿柏求医问药。光绪元年(1875年),85岁的娜仁阿柏在家中去世,临终前还不忘给后辈留下深刻的教诲。娜仁阿柏用其毕生的医术和功力,为患者驱除病痛,留下了许多为人歌颂的传奇。
对蒙医整骨的大量记载出现在清朝时期。清朝是蒙医发展的新时期,是蒙医逐渐走向理论化、文字化、系统化的时代,开始形成了一套专门的蒙医诊疗体系。在这一时期,蒙医药有了极大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相应地,蒙医整骨如日中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推崇,也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蒙医正骨大师绰尔济莫日根在北京行医,精湛的医术使其名声大噪,连俄国沙皇都听说了他的医术,派团队到北京拜师,学习蒙古人独特的治骨医术。
清朝时期的蒙医常常被聘用为宫廷医生,尤其是整骨大夫。蒙医的高超医术,使当时的人们习惯把骨科医生称为蒙古大夫。宫廷医生有严格的选拔制度,奖惩分明,《清史稿》卷五O二载:“选上三旗每旗士卒之明骨法者,每旗十人,隶上驷院,名蒙古医士,凡禁庭执事人员有跌损者,命医治,限日报痊,逾期则惩治之。”如蒙医伊桑阿以善长正骨闻名,被召入皇宫担任医官,他从职期间还广收门徒,传授治骨医术。从察哈尔八旗选拔出的蒙古整骨医师尤为出类拔萃,其中以巴腰特姓氏道尔吉家族的名气最为响亮。道尔吉为察哈尔镶黄旗整骨医师,除道尔吉之外,他的儿子热格金巴宝,还有古鲁格、洪哈、策仁、敖依德布等整骨大夫,都曾声振一方。虽然察哈尔流派曾经非常强大,但盛极一时过后,后续力量不足以至于发展速度变得十分缓慢。
娜仁阿柏把自己的全部本领传授给了包达尔玛,即是第二代科尔沁蒙医整骨医师。包达尔玛出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是娜仁阿柏的次子。他从小看着母亲为患者治疗,每天耳濡目染,在很年幼时就对治骨疗伤、治病救人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娜仁阿柏也发现了儿子的医学天赋,时常让他跟随在身边言传身教。随着达尔玛的成长,他逐渐能够独自行医,他的美誉也在科尔沁大地上播散开来。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逼近京城,僧格林沁受朝廷命令驻防大沽口,特意调遣家乡名医包达尔玛随军医疗。同治元年(1862年),一位皇亲骨折,御传科尔沁大夫包达尔玛进京治骨。治愈后,皇帝感念达尔玛的精湛医术,赏七品官衣袍,达尔玛亦谢绝,称治病救人是医者本职,不为权财。从军和进京的经历让神医达尔玛名动京城,也让他有机会与京中的同行交流,为他日后继承和改进整骨技术提供了很大帮助。
清末民初,社会动乱,封建制度解体,宫廷任职人员流散到民间。皇太医德寿田和文佩亭两位老蒙医,率先打破传承规定,招收汉族弟子。其中最为出名的徒弟是刘寿山,后来成为中国一代骨伤科名医。这便是蒙医整骨延伸出的的北京流派,丰富和发展了日后北京现代中医正骨技术的基底。
包达尔玛的二儿子包玛沙出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达尔玛对玛沙最为喜爱,选定为传承人,时常把他带在身边,调教有加。玛沙没有辜负父亲的悉心教诲,学到一手绝顶的治骨奇技,早早就能独立行医,为百姓治疗各种骨伤。玛沙成长的时代正值草原起义此起彼伏,他整日奔走,不断为士兵和平民治疗,不辞辛劳,不图钱财,为人仗义,甚至不惜用自己的家产去帮助穷苦人家,关于他的故事不胜枚举。他的高超技艺和崇高精神,造就了他一代名医的英名,他的名字还一度让人传为蒙医整骨大夫的代名词。
在家族的众多孩子中,时年七岁的包金山被叔父玛沙认定为继承人。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的包金山在叔父的口传身授下,15岁时就掌握了治骨的全部要领,为了与“大神医”玛沙区别开,科尔沁百姓把他称为“小神医”,至此,科尔沁整骨蒙医已发展的第四代。1959年7月,包金山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系,学科上辩证的方法论和科学的指导思想,为他日后揭秘神秘的蒙医药提供了基础。
大学毕业后,包金山分配到科左后旗欧里中学任教,兼任校医,同时给闻名而来的病人治疗。在他的治骨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亮的时候,正逢科左后旗医院要成立蒙医整骨科室,旗领导和医院领导早已听说过神医包金山,知道他如今在欧里中学教书和治病救人。为此旗委政府派游说团队请他“出山”,组建蒙医整骨科室。包金山怀揣着对人民健康的牵挂和对蒙医药事业的一腔热爱,离开讲台,走进医院,从头开始,历尽艰难,一手操持创建了蒙医整骨科室,其后组建了蒙医整骨医院。如今的蒙医整骨医院已经发展成了专业设备和专职人员配套的现代化医院。从大学起,包金山就开始搜罗和攻读蒙医药著作,发现蒙医整骨虽然有一套自己的系统理论,却没有文字化、书面化的科学整理归纳形式,仍然以口传身授的形式来传承,受众狭窄。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一边整理祖传整骨理论和实践经验,一边又学习中西医正骨学理论,自学藏医等其他民族医学,还考察学习国内外多个地区的正骨理论和治疗实践,对比蒙医正骨与其他民族或国家治骨理念和技术的区别,以便发掘蒙医正骨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和非凡的治疗效果。他不断总结和归纳祖传整骨理论的同时,还提出创新的整骨理论,撰写论文,著书立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第一部著作《祖传正骨》(蒙文版)出版发行。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蒙医整骨有了系统的理论、有了文字的记载,蒙医骨伤科这一独特医学治疗科得以创立,填补了蒙医学的一大空白。
包金山
包金山在发扬蒙医药的同时,打破了传统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他和女儿分别在高校担任教授,桃李满天下,为广大病患带来了光明,把蒙医整骨的旗号打得越来越响亮。除了作为医生和教室,他还身兼多职,作为人大代表之一,他深入群众,了解需求,能做实事,敢于发声,在科尔沁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如今虽已年过古稀,他仍然活跃在学校和医院中,坚持科学研究和成果发表。
包金山之子包占宏作为第五代传人继承了家业,现任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副院长。包占宏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归纳,又钻研中西医骨科理论,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著书立说,笔耕不辍,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实践又不断上升理论,不断地总结临床经验,又不断地临床实践。得到父亲真传的包占宏,不轻视小症状,不惧怕疑难杂症,至今已累计治愈四万多名病人,其医术之高超,不但让患者赞不绝口,就连他的父亲也大为惊叹、引以为豪。
科尔沁蒙医整骨技术虽然经历过挫折低谷,而在如今的新时代重获新生,正在朝更辉煌的未来走去。
“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出现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以科尔沁地区普遍生长的相关植物作为药材,用霍林河的水煮成药汤,让患者浸浴,从而达到治疗和养生目的,在取材、适应证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和针对性,制法传统、疗效显著。”
关于科尔沁药浴的相关记载相对较少,通过吴海喇嘛、布日古德少布喇嘛、王布和三代人在科右中旗的巴仁哲里木嘎查的塔林艾里传承至今。
王布和1960年出生,从小励志学医,13岁时得到布日古德少布喇嘛提点,1985年获得行医执照,能解无数疑难杂症。王布和有自己的诊所,叫“红十字博爱救助站”,全自治区只此一家,有红十字会的性质,他自掏腰包帮助了许多有困难病人。王布和医生作为现阶段蒙医药浴领域最有威望的专家,三十多年来已累计接诊国内外患者两百多万人次。在坚持不懈为人们治病的同时,王布和潜心钻研,力图把蒙医药浴发扬光大。2016年9月,建在王布和医院内的“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传承中心揭牌。迄今为止,王布和已取得多项个人荣誉。
王布和
2014年,药浴疗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科尔沁药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蒙医整骨和药浴是科尔沁蒙古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蒙古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学,也是中国医学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蒙医整骨和药浴在传承中顺应时代,持续创新发展,造福人民,成为了科尔沁草原上璀璨的明星。
责任编辑:王星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