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央广网兴安9月30日消息(记者 李春雪)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毗邻蒙古国边境。国庆前夕,大江南北仍旧暑意尚存,兴安岭上的浩瀚林海却早已换上秋装。旭日东升,中蒙界河哈拉哈河泛起层层金色波光。
这里是祖国的东北部边陲,也是冬季漫漫风雪牵着国境线之地,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三角山哨所便位于此。这里因山而得名,海拔千余米,冬季最低零下50摄氏度,常年担负中蒙交界近百公里边境线的守防任务。来自天南海北的一茬茬戍边官兵,多年来驻守在茫茫山岭,用青春和忠诚守护着北疆巍峨界碑。
资料图片:陆军某边防旅三角山哨所(央广网发 李朋儒 摄)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主席视察三角山边防连。顶着凛冽的寒风,沿着58级陡峭的台阶登上哨所,习近平主席嘱咐边防战士,“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守好边”。2015年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又回信勉励官兵,“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再立新功”。
十年来,不变的是边防官兵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诚,是哈拉哈河畔冬季狂风卷雪的严寒彻骨,变化的是愈加牢固的管边控边“真本领”,是连队建设的大踏步前进。
“界碑在眼前,战位在脚下”
驻地阿尔山,蒙古语意为“热的圣泉”。这座美丽的小城,南邻科尔沁大草原,成吉思汗当年曾率部在这里征战。附近的诺门罕战场遗址,无声诉说着昔日的沧桑。如今,有边防官兵驻守,边境地区祥和安宁。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记者登上海拔上千米的三角山哨所,目光所及便是国门,1381号界碑矗立于此。哨塔内,执勤战士正坚守岗位。
三角山哨所升旗(央广网发 李朋儒 摄)
三角山边防连少尉排长郭铭聪向记者聊起戍边工作的点滴。作为连队的“拼命三郎”,这位年轻的排长提起戍边工作头头是道。去年,郭铭聪以优异成绩从军校毕业,在电视上看到戍边英雄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家国大义,主动要求来到边关一线。
郭铭聪清楚地记得,自己是8月31日来到连队的。抵达三角山那天,吃完午饭他便跟着班长出发巡边,夜幕降临,到8点左右才返回。“那时我才对边境真正有了概念,觉得这条路好长。巡逻车一大弯一小弯,70多公里下来,晕车吐了半天。”当被记者问到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郭铭聪看着远方傲然挺立的樟子松说道,“三角山有一种魅力,能拴住人的心。 ”
尽管在军校已适应了军旅生活,但这个分配到连队刚满一年的新排长仍显经验不足。郭铭聪坦言,自己的性格比较争强好胜。从面对马匹的陌生,到熟悉每一匹军马的性格,再到游刃有余地骑马巡边,针对课目“军马骑乘”的短板,他也是下足了功夫。
陆军某边防旅在国门巡逻(央广网发 李朋儒 摄)
年复一年,无数与郭铭聪一样的青年作出同样的选择。该旅中尉干事邱泉便是其中一员,2021年,邱泉从军校毕业后来到阿尔山,来自江苏的年轻人才感受到漫长的冬季封山、满目的森林山野,以及由此形成的静谧时空……
当年12月下连队后,邱泉被分到了侦察连,不久后连队受领保障指挥所演习的任务,初来乍到的他便自告奋勇地跟着去保障。“当时看班长们都穿得很厚,带着暖宝宝什么的,自己还觉得没有必要。结果,还没到达预定展开位置开始搭设帐篷,在车上脚就冻得没有知觉,感觉脚跟车板都粘到了一起。”
那晚,零下30多摄氏度的野外,邱泉和战友们一起在雪地里坚守了一整夜……
很快,邱泉就学到了一些保暖“秘诀”,面对巡逻工作也更游刃有余。“巡逻途中,老班长给我们传授怎么保暖,包括要穿几层衣服,棉衣和绒衣哪个先套到里面,手套戴哪种合适,什么情况下把帽子调整到什么角度,然后再去戴面罩。”
正是有着“有我必胜”的决心和“风雪无阻”的斗志,边防官兵们在日复一日的紧张训练中磨炼本领。营长王煜民是连队的老兵,2009年从地方大学毕业后,听说征兵便走进了火热军营。对于连队建设的变化,王营长颇有感触。“2017年军队改革后,我们的训练强度加大了,要进行全天候的训练。现在不管什么岗位,都要全天候训练。课目考核严格,更加实战化、多样化。”
“让执勤归来的战友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环顾一周,营长王煜民指着三角山哨所上的摄像头举例道,这样的全天候监控设备可以帮助哨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效率就更高了。“实现‘科技控边’之后,‘电子哨兵’和我们一起‘巡逻放哨’,边境地区有一丁点‘风吹草动’都能监测到。”
巡逻的路更好走了,科技控边手段更多样了,战士们工作的劲头也更足了。今日北疆,触目皆新,无论是官兵能力素质、执勤手段、武器装备、巡逻方式,还是生活条件、餐食保障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战士巡逻戍边(央广网发 李朋儒 摄)
王煜民边说边带着记者走进三角山哨所内。秋风萧瑟,天气转凉,屋内却分外温暖。等待战友换岗的工夫,哨所官兵又去给采暖锅炉添了添煤。最近几年,为了改善哨所的工作生活条件,部队为哨所更换了锅炉,新建了厨房、卫生间、活动室,墙体也加装了保温层。
吃菜难一直是边防官兵的难题,在三角山哨所,闲聊间记者听到了“一块冻肉”的故事。那年开春,炊事班把最后一块冻肉埋在离哨所不远的冻土层中保存。没想到第二天,一场大雪把整个山头盖得严严实实。后来挥锹舞镐找了好半天,肉愣是没有找到。
2014年,习近平主席曾来到连队食堂,同官兵一样拿起餐盘,在自助餐菜台上打好饭菜,同战士们一起用餐。离开食堂时,习主席叮嘱炊事班的战士,“希望你们不断提高厨艺,让执勤归来的战友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带着对餐食保障的好奇,时至中午,记者从哨所下山走入连队,远远地便被几栋设施农业大棚吸引。这样的温棚并不陌生,出现在连队里却是意外。
连队内的蔬菜大棚(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下士李展轶入伍四年,从对农业一无所知,到现在对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都记得一清二楚。“有了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的蔬菜大棚,战友们就能吃上新鲜的蔬菜。”王煜民告诉记者,这个兵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利用休假时间学习种植技术,现在已经成为连队的“种植专家”。
殷殷嘱托,深深关爱。今天,连队已无需去几十公里外的五岔沟搬水,信号也全方位覆盖着营区,三角山边防连变得更“抗冻”了。
“相思树下话相思”
守边防就是守国防。在看到戍边连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感受到新时代戍边卫士仍要面对孤单寂寞的考验,面临牺牲奉献的挑战。在三角山哨所,相思树的故事仍在代代相传。
哨所旁的相思树(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大雁大雁飞过三角山,带去对边防哨所的思念,大雁大雁飞过哈拉哈河,带去对边防亲人的思念……”一首《哨所边的相思树》将在场人的思绪带到1984年的哈拉哈河畔。那一年,老连长李相恩在巡逻途中突遇山洪,为营救战友壮烈牺牲。他的妻子郭凤荣为寄托对丈夫的哀思,在三角山哨所旁种下一株樟子松。
当记者问到戍边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战士们不约而同回答——“无法顾及家庭”。
王煜民提起刚上小学的孩子,不自觉将笑意挂上眼角。缺席孩子的成长尤为遗憾,但妻子对其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也让这位老边防安心边关。
正是渴望爱情的年龄,郭铭聪的手机屏幕上是一张漂亮女孩的照片。闲暇之余,也会憧憬着和另一半的未来。
1382号界碑旁的岩石上刻画着“忠诚”“使命”四个大字(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一年又一年,1382号界碑旁的岩石上,“忠诚”“使命”——四个大字遒劲有力。
责任编辑:胡伟楠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