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让绿色能源风光无限——亮丽北疆 奋进通辽系列报道之七

2024-09-29 来源:通达融媒

从1984年霍林河南露天煤矿建成投产到2004年霍林河坑口电厂煤电就地转化实现“煤从空中走”;从2004年霍煤鸿骏铝电公司20万吨电解铝项目投产到2014年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运……经过40多年的艰辛探索、接续奋斗,我市逐步实现“以煤发电、以电炼铝、以铝带电、以电促煤”示范效果,促使“煤电铝”向“绿电铝”转型。绿色电能正转化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绘就着通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图景。

目前,通辽市风光新能源资源4400万千瓦,绿电装机超105万千瓦,每年可输送清洁能源35亿度,节约标煤约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90万吨,未来新能源资源可开发总量在3200万千瓦左右。

作为风电光伏产业发展理想之地的通辽,风资源属于二类风资源区,新建大型风电机组可利用小时数可超过4000小时,太阳能年日照时数约3100小时,达到国家标准中的“资源很丰富”等级。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禀赋,通辽市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加快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始终朝着推进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的方向不断迈进。

推动绿电就地消纳 力促绿色转型蜕变

在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3年开工建设的100MW复合光伏项目已全容量并网发电。作为高载能园区绿电替代项目,其发出的电将通过增量配电网全部在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就地消纳。该项目将在降低园区综合能耗、给企业提供清洁能源保障、推动农业生产与清洁发电有机结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项目负责人刘刚介绍,“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每年可替代标准煤5.9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

为了实现从“发电卖电”向“发电用电”的转变,我市抓住绿电就地消纳战略机遇,立足现实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优势,不断强化“双碳”目标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搭建和绿电替代工作,实现源网荷储协同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安全、绿色的能源供给。

如今,通辽供电结构向以绿色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变初见成效。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电力运行装机2001.97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1052.92万千瓦、占电力运行装机52.59%;全市发电量311.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9%。新能源发电量达10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1%,占全市发电量三分之一。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优选地” 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我市努力以大规模绿电就地消纳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不断完善微电网、增量配电网建设运营机制,聚焦电价敏感度高、绿电偏好度高、负荷柔性度高、产业耦合度高的企业实施绿电招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发展生态。

今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确定的第二批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京能国际通辽238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正式投产。项目投产后,通辽市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3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7.8%,是东北及内蒙古地区2024年并网装机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

随着一个个与绿电相关的产业项目相继签约、落地、开工,我市“绿电+”产业快速崛起。为了让落户企业更好地实现绿电消纳和使用,我市积极推动绿电直供模式,对于年用电量3亿千瓦时以上的大负荷项目,采用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专线直供;对于中小负荷项目,采用园区绿色供电模式直供。通过打造“绿能高地”形成“电价洼地”,以“低碳”吸引企业入驻,打造招商引资名片,绿电正在成为通辽聚合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目前,全市已集聚新能源发电企业54家,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18家。到2025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有望突破20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可达500亿千瓦时,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可实现产值100亿元。

放眼今天的通辽大地,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板铺陈绵延,在阳光照射下宛如波光粼粼的“海洋”;一台台风电机组擎天而立,与蓝天白云相映成景,壮美如画……通过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进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绿色已经成为通辽发展的底色。

记者 白菊花 摄影 张启民

  责任编辑:谢雨廷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