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 来源:通达融媒
九月的科尔沁大地,秋高气爽,大地流金。又是一年丰收时,一垄垄玉米随风起舞,一个个村庄亮丽多彩,一项项产业蓬勃发展,一张张笑脸绽放田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一曲曲丰收的欢歌在通辽市乡村广袤的田野上唱响。
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通辽粮
农业稳,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通辽市把粮食安全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不动摇。
玉米是通辽市的铁杆庄稼。
走进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万亩数智农场项目区,集中连片种植的玉米正处于成熟的黄金期,即将迎来丰收。
“2018年,村里引进汇民盛丰合作社,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项目,并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团队合作实施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推动村里传统的耕作方式向全程机械化转型,每亩产量提高300公斤以上。2023年玉米亩产2000斤(14%水份干粮),产量较2022年每亩地增产100-300斤。我们村玉米种植连续三年刷新万亩片最高产量,产量高了,村民也乐了。”前西艾力村党支部书记王凤友介绍。
通辽市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中国东北黄金玉米带核心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耕地面积3200万亩。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893.1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市粮食面积的90%以上,粮食产量达189亿斤,实现“二十连丰”。
黄玉米是通辽市的“铁杆庄稼”,通辽市推进农业支柱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开创性地探索出一条节水增产的高效发展模式——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
科左中旗敖包苏木朝伦敖包嘎查的村民孙铁旦逢人便夸浅埋滴灌好,他算了笔增收账:用上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每亩玉米节水100立方米以上,省水省工省电,一亩地还增产200斤、增收200元;用滴灌水肥一体化,减少化肥25%;大拖拉机下田,减少机械费用30元以上。
产粮大县科左中旗自2018年起推进实施3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40余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该旗采用全国首创的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通过实施玉米密植高产种植、水肥一体智能灌溉等先进技术,帮助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全旗粮食总产连续多年稳定在45亿斤以上。
2024年,通辽市全力抓好千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400万亩、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模式600万亩、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800万亩,助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农业增效。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结硕果
九月的通辽大地,黄灿灿的玉米织出乡村锦绣生活,红彤彤的“塞外红”苹果绽开农人的笑脸,靛紫的葡萄开出山村幸福花,甘薯、荞麦、红干椒等特色产业势头强劲……
塞外红丰收季。
走进科左中旗希伯花嘎查果农腾大永的果园,一排排果树整齐排列,红彤彤的塞外红苹果像红宝石一样挂满枝头。农户们穿梭在林间,采摘、筛选、打包、运输,分工协作,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腾大永说:“我种了190亩塞外红苹果,亩产3000余斤。9月5日我家开始摘果,几十万斤果子已出口东南亚等地。” 希伯花嘎查是希伯花镇万亩锦绣海棠果树经济林基地的核心区,该镇栽植面积4.5万亩,2024年挂果面积近2万亩。
“全嘎查7500亩地种植,占全嘎查林地总面积的27%以上,嘎查通过成立合作社、建设冷鲜库、认证品牌商标和绿色食品标识等,使林果产业越做越大、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果农和周边农牧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希伯花嘎查党支部副书记胡金山介绍。
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宝侠和她的科研团队历经20多年自主选育塞外红苹果这个新品种。目前,全市塞外红苹果面积达32万余亩,盛果期面积近10万亩,2023年鲜果产量2亿斤,销售收入6亿元,全市3000户果农年均增收18-30万元,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塞外红苹果主销山东、山西、河北、四川等国内多地,同时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年出口量1000万斤以上。
来到奈曼旗青龙山镇,这里的甘薯也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广袤的田野上,农机设备轰鸣作业,一串串表皮光滑、色泽诱人的甘薯在机械的挖掘下破土而出,一会儿工夫就堆满了田垄,工人们正忙着分拣、装箱、打包,忙碌的身影与丰收的喜悦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青龙山镇的甘薯历经多年发展,不仅让这里的人通过它实现了脱贫致富,还形成了“手工粉条”非遗传承技艺,远近闻名的“青龙山粉条”更是奈曼旗特色农产品的重要品牌之一。
今年奈曼旗甘薯产业种植面积预计为4万亩,亩产预计达到5000斤左右。从粉条、淀粉深加工以及鲜食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肉牛是通辽市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通辽市是内蒙古的“粮仓”“肉库”,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今年通辽市9个产品入选“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今年通辽市做优肉牛、玉米、荞麦、红干椒、水稻、林果等特色产业链,打造“通辽农品”品牌,推动传统农牧业大市加速向现代农牧业强市迈进。从“通辽黄玉米”到“科尔沁牛”到“开鲁红干椒”到“库伦荞麦”再到“扎鲁特草原羊”,目前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达5个,61个农畜产品列入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种种“特”“优”农产品硕果累累,处处美丽乡村焕发新颜,2024年通辽市从“农”出发,向“兴”而行,在加快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着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记者 王晓飞 张启民 摄
责任编辑:张剑锋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