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昔日荒沙地 今朝果飘香

2024-08-30 来源:通辽日报

初秋时节,瓜果飘香。开鲁县麦新镇林发村的李子如期成熟,嫩黄的李子挂满枝头,煞是诱人。

果农袁洪文将刚刚摘下来的李子装箱,准备发往沈阳。“这个果园有四亩六分地,亩产果3000斤左右,一斤4块到5块钱,一亩地纯剩1.5万元左右。”袁洪文喜滋滋地说。

眼前这片绿意盎然、果实累累的林地,40年前却是一片沙包沙沼。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林发村人均不到2亩水浇田,土地少、收入低,成为困扰村民的一块心病。如何向沙包沙沼要效益?林发村响应镇里号召,提出了“东治沙西治碱,营子南北夺高产”的发展思路,于1985年开始改造荒沙地栽果树。

今年87岁的庄殿福1976年开始任林发村党支部书记,他亲历了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治沙植绿行动。如今,同林发村第四任村党支部书记赵洪波一起行走在鸡心果园中,庄殿福不禁感慨万千:“都是用人抬、用小车推,才把沙包沙坑弄平整的。地整平了栽果树,一户带两户、两户带十户,就这么一点点儿发展起来的。”

铁锹挖、扁担挑,历时12年,林发村人在1700多亩沙地上创造出奇迹。昔日不毛地,随着一棵棵果树的扎根,有了生机、有了效益。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接力带着村民斗沙魔、栽果树的决心始终没变。

赵洪波介绍,截至目前,全村经济林已发展到3500多亩,有李子、鸡心果、沙果等,亩均效益1.4万元左右。

与麦新镇林发村不同,吉日嘎郎吐镇四合福村针对林地退化沙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佳的实际,于2007年将“小老树”全部更新为果树。村民李泉以裸地、春棚两种模式栽植葡萄32亩,曾经的林地重焕生机,也“甜”了李泉的好日子:“亩产量2000斤左右,批发价五六块钱一斤,除去成本亩收入1万多块钱,效益挺好的。”

多年来,开鲁县坚持把生态底线变为发展热线,不断探寻防沙治沙加强生态建设新路径,把发展林果经济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收益的治本之策,推动生态惠民、绿色富民,实现“绿富”双赢。

开鲁县林业工作站站长孙世民介绍,该县通过沙地治理改造经济林模式,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前,全县共有果品经济林30万亩,2023年林果产业收入达3亿元、群众人均增收1000元。今年,全县林果产业产值有望突破5亿元,沙地上不仅有满目苍翠,也有满园果香。

特约通讯员 胡建华 张美娜 通讯员 郭大蕾 刘紫竹 杨贵强

  责任编辑:向宇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