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9 来源:通辽日报
奈曼旗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沙化半沙化土地占60%以上。为摆脱风沙危害,从1978年开始,奈曼旗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线”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旗广大干部群众牢记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一重要要求,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44万各族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全力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攻坚战,使奈曼旗率先成为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实现良性逆转的典范,让这片沙海披绿生金。
如今,奈曼这片土地绿满山野。这片绿色来之不易,良性逆转的背后,是一幅幅奈曼人战天斗地的历史画卷。
时间回到1975年,奈林村村主任喊出一句话:大风让我们无法生活,咱们搬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旗32个村庄被迫整体搬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让这方水土养不了这方人的,是奈曼旗的“两带两沼”沙地,“两带”是指分布在老哈河南岸沙带和叫来河沿岸沙带,沙地面积近200万亩;“两沼”则是以西辽河南岸沙地为主的北沼和奈曼旗南部浅山丘陵区以北的大面积沙地——南沼,面积也近200万亩。
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奈曼人怎甘被风沙驱赶?他们自力更生、砥砺奋进,与风沙作着顽强的斗争。
四十多年来,“三北”防护林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多个治沙标兵、造林模范等先进人物,创造“小生物圈”治沙模式的希日莫,“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宝秀兰,“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席根小,“自治区治沙造林十大标兵”李凤树。此外,还有赵信、韩凤林等新时代涌现出的林业生态建设英模们。
2001年初,国家林业总局、科技部联合下发文件,向全国推广50种治理沙漠化模式,排在首位的便是“生物经济圈”。发明这一模式的是一位叫希日莫的嘎查党支部书记,他从沙坑里的一丛草得到了启发,创造了兼具水、草、林、机、粮的循环生物经济圈,村民纷纷效仿。来自欧美等国的理论研究者们参观后,就给其起了一个很雅致的名字:小生物圈。希日莫和他的小生物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布赫参观后命名“希日莫模式”,并在全区推广。
老哈河——养育着四十多万奈曼人。河南岸沙带则是被称为“八百里瀚海”的宝古图沙漠。
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海,嫁到这里的宝秀兰承包了2500亩荒沙地,牵着骆驼到几十里外的娘家驮树苗。为了动员村民们一起种树治沙,她承诺为村民免费提供树苗。
就这样,宝秀兰和乡亲们一起开始了与近6.3万亩沙地的“抗争”。怀揣着绿色的梦想,宝秀兰用柔弱的身躯扛起防沙治沙、建设家园的重任,成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启动的号角,奈曼旗兴隆沼林场应运而生,这是一曲向沙漠进军的绿色壮歌;这是一场史诗般的战役,几代人与沙搏斗;这是一个战天斗地、敢于拼搏、催人奋进的故事。
今年89岁高龄的那木哈老人是兴隆沼林场的第一代工人,坐在门前当年栽植的大杨树下,他的思绪回到了从前。
兴隆沼黄沙漫漫,数十万亩沙地仅存三棵树,是当地有名的“穷棒子梁”。一批批建设兴隆沼的奈曼人拖家带口,赶着马车来了。漆黑的夜晚,呼啸的风沙,孩子们哭闹着不愿留下来。但这些林业人没有退却,他们爬沙丘、住窝棚,顶烈日、斗风沙,在沙海中埋沙障、植树苗。
历经20余年建设,以兴隆沼为核心的“三北”防护林形成了东西南北交错的16条主副林带、22个大网格、16个建设小区,构建了乔灌草、带网片有机结合的综合性防护林体系。
兴隆沼变得天蓝风清,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海变成了绿浪翻滚的天然氧吧。那木哈老人房前的山楂树开花了,白色的花在微风中摇曳,他和三个儿子依然居住在这片林带中,经营着房前屋后的农田,守护着他那为之奋斗的绿色家园。
兴隆沼建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综合治理面积达78.9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前的1.5%提高到今天的48.8%,成为科尔沁沙地上的璀璨明珠。
在奈曼南部治沙主战场上,鏖战依然激烈。
一场雨后,黄花塔拉苏木塔布歹嘎查老支书叫上全村近百户村民,浩浩荡荡开进村北沙地,村民手中的小叶锦鸡尔被播进沙地。如今,2万余亩的沙地每到春天,鹅黄色的锦鸡尔花开遍原野,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奈曼旗,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核心的治沙行动经久不衰,京津风沙源治理、薪炭林、“5820”生态建设、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等工程在奈曼沙地上不断播绿覆沙。
“十年再造一个林业新奈曼”“种树种草,治沙治山治穷”的“两种三治”已成为奈曼旗历任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动实践。
如今,奈曼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造封飞相结合以封为主,乔灌草相结合以灌草为主”的“两结合两为主”生态建设方针,全旗以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治沙的最终目标在于致富。探索沙地农业经济,引进“吃沙工业”,发展沙产业,向沙地要效益,已然成为现实。
奈曼旗正着力打造集治沙、防沙、用沙于一体的循环绿色生态产业链,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特色种植、特色林果、生态旅游、绿色种养、清洁能源等产业已成为沙区的支柱产业。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林草沙产业的快速发展,沙区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40多年来,奈曼旗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450.8万亩、退耕还林107.58万亩,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全旗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30.59%和60%,均高于全自治区平均水平,较好地构建了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
通讯员 侯显峰
责任编辑:德力根呼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