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探寻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2024-06-26 来源:

题记:

2018年5月2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成果发布,明确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这是继黄河、长江之后中国的第三条母亲河,被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位有家国情怀的资深摄影人,历时三年时间拍摄,又用一年时间认真梳理,编著《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图说西辽河文明》一部图书,这是国内首部以图文并茂呈现方式,深度解读西辽河与西辽河文明,极具可读性、知识性和文献价值的专著。一部书,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追根溯源中,昭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汉语中的“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如何界定一个古人类遗址是否进入了文明阶段?195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叫克拉克洪的学者提出了城市、青铜器、文字三个考古标准,这个观点很快被世界学术界所公认。在这三个标志中,城市最重要,人类出现了城市,就代表国家已经开始萌芽。

2010年,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境内发现的哈民遗址,开启了五千年文明尘封的记忆。哈民考古遗址是中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发现的史前聚落,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史前聚落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哈民文化”使科尔沁的地域历史实证足足提前了一千年,充分证明了地处西辽河核心区的通辽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三大发源地之一。哈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丰富了人们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并就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达成了共识。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指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这一多学科综合攻关研究成果的公布,进一步提升了西辽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

用镜头追寻西辽河

奔流不息的根脉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接合处的西辽河流域,水草丰美,牧野辽阔,是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这片土地,见证了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西辽河文明,从孕育、起源到发展的完整过程,在西辽河流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见证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恢弘历史。

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原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表示,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思考边疆考古,能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用镜头追寻西辽河奔流不息的根脉,用光影描绘母亲河孕育文明的画卷,用情怀讲述大中华多元一体的故事”,这是摄影家王金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布之后,对摄影主题的定位与追求。用镜头记录西辽河流域具有八千年人类文明史,是一个摄影家的责任。2019年,年近七旬的王金将他的摄影创作方向,投入到西辽河流域。年底,他撰写了拍摄大纲,确定拍摄西辽河流域水文地理、自然生态,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发现的重要文化遗址和青铜时代以来的考古遗址和历史文化遗迹,依据考古研究成果和历史文化遗产,陈述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舞台。

智者不打无准备之仗。出发前,他花一万多元,购买了《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西辽河流域的早期农耕文明》《中国东北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辽河志》《内蒙古自治区河流湖泊特征值手册》等与西辽河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资料,制定了探源寻根的路线图,并花费巨资,购置了两台无人机和多部专业照相机。

天边有一对双星,那是我梦中的眼睛,一个爱拍风景的人,内心都有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远方。王金不顾自己的年龄和多年糖尿病的身体,和助手驾驶着越野车,开启了实地踏查拍摄西辽河干流、支流与源头的征程。

栉风沐雨,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行程数万里,从地面,从高空,用相机和无人机,全方位多角度拍摄西辽河流域的自然风貌、人文地理和历史遗迹。历时三年多时间,他深入踏访了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四个省区,深入到27个市县(旗)区,拍摄万余幅精美壮观的图片,并搜集了大量考古资料和信息。助手梁一说:“王老师精力太充沛了,每天早上我们醒来的时候,他已经拍片回来了。因为很多地方都很偏僻崎岖,有两次无人机掉下来了,那都十多万一台呢,我们都可心疼了,可王老师依然没有停止探寻的计划,冬天裹着棉大衣在车里打个盹,夏天披星戴月穿行在旷野上,实在是太辛苦了……”  

关于西辽河的起点,各种文献资料上记载,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在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流图汇合后,始称西辽河,让人们一直以为西辽河的起点在赤峰境内。到底是始于赤峰还是通辽?为查实西辽河起点,从2021年8月19日到2024年3月16日,王金先后五次到现场拍摄老哈河与西拉木河汇合口,实地进行踏查测量,并找到当地知情者到实地核查,经过反复勘测,得到了详实的结果:两河汇合口距海流图村6.5公里处,出赤峰境500米在通辽境内汇合,南岸是奈曼旗西孟家段村,北岸是开鲁县麦新镇麦新村,修正了多年西辽河起点在赤峰境内的不准确说法。

2022年5月中旬,第一次前往河北省拍摄老哈河的发源地时,在距离目的地河北省平泉市仅48公里处,遭遇道路封闭,他不得不原路返回。无奈在2022 年8月19日,再次前往河北省平泉市七老图山光头山,终于完成了老哈河源头的拍摄计划。

2022年6月27日,王金前往西拉木伦河主源萨岭河发源地——克什克腾旗桦木沟林场面子山西侧脚下的湿地,进行实地踏查拍摄,却因雨季无法进入这片区域,没有拍摄到实际源头,他一直引以为憾。2023年9月23日,他再次驱车前往克什克腾旗桦木沟林场,终于把湿地的源头场景收入镜中。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王金受通辽市委宣传部的委托,以西辽河与西辽河文明为题材,编印了画册《图说西辽河文明》。然而,由于时间仓促,当时在画册中只收录了赤峰市境内的6个史前文化遗址,而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则未能充分展示。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王金在2023年4月重新启动了拍摄工作,把镜头聚焦于西辽河流域的生态文明,以及赤峰市境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遗址和历史文化遗产。

千帆竟渡,百舸争流,大江奔涌,浩荡向东。实地拍摄完数万幅图片后,王金回到自己的工作室,潜心精选出反映西辽河流域的水文地理、历史遗迹、出土文物的图片,经过一年多时间精心整理,用《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图说西辽河文明》为标题,以文图并茂的形式,撰写20多万字,采用近千幅图片,分三个篇章,深度解读西辽河与西辽河文明,成为宣传打造北疆文化的一部纪实性通俗科普读物。

格局决定着一个人眼界的宽度和思想的高度,情怀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追求。家国情怀、 文化情怀、乡土情怀,支撑起王金生命之树蓬勃向上的舒展。原通辽市文联主席顾焕金这样评价:王金兄做人严谨、格局不凡,他的情怀,表现在对事业、对人、对土地以及所有事物的关注和热爱上。他善于运用摄影的“大广角”,把更广阔的时代景深,清晰地拉到人们眼前,透彻地展现出来。这种格局,非眼界之宽而不得见,非思想之高而不得寻。王金兄之所以能行稳致远到今天,是格局为他铺就出人生的康庄大道。

用情怀讲述大中华

多元一体的故事

如何把西辽河文明这张金字招牌擦亮,打造西辽河文化品牌,在多元方式进行推介宣传中,采用图书形式进行解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更多人对西辽河只停留一个名称和简单的概念上,对西辽河文明尚处在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也需要一本具有知识性、普及性的读物。作者依托考古文化研究成果,让沉默的文物“说话”,用史实讲述西辽河流域北方民族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故事。让读者深知,西辽河流域不仅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更是在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建立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选择西辽河与西辽河文明这个题材,是王金故乡情结的释放。他的故乡,坐落在开鲁县西辽河北岸的一个小村庄,距西辽河不到 1000 米。20 世纪 50 年代,红山水库、莫力庙水库未修建之前,西辽河每逢初春冰雪消融和夏日汛期来临,那大河浩荡、波涛汹涌又令人忧患的场景,让他至今记忆犹新。这片土地,承载了他35年的快乐童年和青春时光。后来调到通辽市农垦局工作,足迹更是遍布辽河两岸和乡村牧野。“如果说摄影的爱好和执着是我拍摄编撰这部书的出发点,那么家乡的情结是支撑我前行的动力。我深知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但我更眷恋痴迷家乡故土的美丽。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感情越深沉,越执着。记录下她每一个动人的表情,每一个美丽的瞬间,成了我后半生努力追逐的目标。”情感使然,数不清多少次,王金踏着星光走进草原,追逐夕阳,跋涉大漠,每一次行走,艰辛与快乐同行。“我是喝着西辽河的水长大的,西辽河是我生命的源泉。我用挚爱的摄影去追寻她、拍摄她、记录她、书写她,让更多人去欣赏她、读懂她、领略她的时代风采和蕴含的内涵,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图说西辽河文明》这部专著,以纵览西辽河前世今生、解读西辽河文明起源、述说西辽河民族史话三方面内容,分为三个篇章:

第一篇章“西辽河流域水文地理和自然生态 ”,记录了西辽河源 流、干流、支流和水库、枢纽等水文地理,展示了西辽河流域具有生 态文明符号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

第二篇章“西辽河流域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以西辽河流域史 前考古发现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为素材,用考古发现的遗存和考古研究成果,诠释西辽河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

第三篇章“西辽河流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舞台 ”,概述青铜时代以来,活动在西辽河流域的山戎与东胡、乌桓与鲜卑、库莫奚与契丹、女真、蒙古等中国北方8个少数民族的历史,用考古发现的遗址和历史文化遗产阐释他们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图说西辽河文明》图文并茂,按年代顺序,选取了西辽河流域史前与历史时期的典型遗址,对其重要发现与文化内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所选图片典型,文字描述简洁严谨,可读性极强。通览本书,既有摄影人从审美视角对家乡土地的热情表达,又有学者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原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主席额博:“此书既有史料性,知识性,又有观赏性,是内蒙古文化艺术工程的又一部有文化内涵,有历史价值的精品力作,填补了用摄影图片直观翔实纪录西辽河流域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人文地理,以及我国北方早期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国祥在为此书作序时,这样写道:“《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图说西辽河文明》不仅是一部面向全民宣传北疆文化的科普性读物,也是一部集整理与研究为一体,为西辽河流域考古学研究者准备的参考佳作,对于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体会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读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伟大历史,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谱写了新时代西辽河文明的华彩篇章。”

用光影描绘母亲河

孕育文明的画卷

王金历时四年时间终于完成了《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图说西辽河文明》,承载了他浓浓的家国情怀。他非常感慨:通辽市委宣传部把这部书列为“两个打造”扶持项目,在拍摄、编写和出版《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图说西辽河文明》过程中,得到了领导、专家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我深深感激并铭记于心。我会用生命去讴歌家乡和祖国!

王金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习摄影并发表作品,经常利用节假闲暇时间,身背着相机,足迹遍及科尔沁草原。他长期坚持深入农村牧区,用摄影记录科尔沁大漠草原,拍摄了大量草原文化和民族风情题材的作品,他镜头下的科尔沁风光,雄浑壮阔,大气磅礴,他拍摄的科尔沁蒙古族风情,人物生动,淳朴自然。在国内外影赛、展览、画册、报刊等活动入选和发表摄影作品2000多幅,并多次在全国摄影大赛活动中获奖。其代表作《绿海飘玉带》1992年获中日大自然摄影大赛优秀奖;《纯情草原》《追风》分别在第20届、第22届国展获优秀作品奖;《银河落天边》获天边草原乌拉盖全国摄影大展银奖;《星耀不冻河》在首届中国·阿尔山冰雪摄影大展中获金奖;《探路者》获“美丽中国内蒙古之旅”中国摄影报走进奈曼影友擂台赛一等奖……

2009年12月,在北京大观园举办了“传奇草原——王金摄影作品展”及“王金摄影作品研讨会”,成为通辽唯一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的摄影家,受到中国摄影家协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中国文化报》《中国摄影报》《内蒙古摄影报》等媒体,都对当时的盛况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报道。

王金在担任通辽摄影家协会主席期间,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合作,共同举办了旨在宣传通辽市、提高科尔沁草原知名度的摄影活动,先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全国科尔沁风情摄影展览”。在他的努力下,争取到了“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 在通辽的承办权,使通辽市成为“全国摄影家创作基地”。

原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主席额博:“王金政治站位高,积极配合通辽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充分发挥出尽职优秀摄影组织工作者的职能作用。在他的带领下,通辽市摄影家协会成功举办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摄影活动,极大地提高了通辽在全国和自治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通辽市文化艺术的繁荣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迄今为止,王金编印出版了42册以家乡题材为主题的摄影作品集、画册和图书《科尔沁风光》《科尔沁风情》《大美科尔沁》等,其中,3册是他的摄影作品集,2册是他的个人文集。他曾多次荣获内蒙古摄影贡献奖、内蒙古文艺创作最高奖“萨日纳奖”、内蒙古摄影艺术创作“金鹰奖”和自治区最佳摄影组织工作奖等,荣获内蒙古优秀摄影师称号。

2006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王金开始关注蒙古族文化和民俗用品,经常去草原,特别是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拍摄之余,留心收集收购一些游牧民族的老物件。多年坚持,日积月累,已成一定规模,这为他后期筹建游牧、农耕、民俗三个文化博物馆奠定了基础。大青沟博物馆、科尔沁农耕文化博物馆、科尔沁民俗文化博物馆,以及孝庄园的科尔沁刺绣展览馆、达尔罕王府用品展览馆、契丹文物展览馆,都充分展示出王金持之以恒的收藏为家乡文化建设做出的贡献。

王金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将自己摄影作品集和主编出版的画册、图书约近千册,无偿捐赠给通辽市图书馆、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职业学院、通辽职业艺术学院图书馆以及各旗县图书馆……近日,他以西辽河与西辽河文明为主题,整理出两万余字、三百余幅摄影作品的讲座课件,分别在通辽市文史办和通辽市老年大学学会进行演讲,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直观阐释西辽河自然地理、西辽河文明起源和西辽河民族史话,为擦亮西辽河这张金字招牌进行解读、宣传和普及活动。

原通辽市文联主席顾焕金在王金个人文集《影语文心》的序言中写道:王金兄的每一篇诗、文,从字里行间展示出他摄影艺术之外的又一种风采,让读者清晰辨识到王金的多才全能。他是科尔沁文艺界的“稀缺资源”,更是一座文化蕴涵丰厚的“金”矿。如果家乡的文艺阵营中,多一些像王金兄这样贤达勤奋踏实无私之人,多一些他的奉献精神,多一些他的专业素养,多一些他的全面能力,多一些他的责任担当,那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西辽河的文明史和民族史,证明了习总书记的论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养的”

让构想成为精美的呈现,《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图说西辽河文明》,记录了追根溯源的厚重历史,更展示出艺术家生于斯、长于斯、情系于斯的家国情怀。文明的光,正把通达辽阔的这方热土和生活在西辽河畔人们的心照亮!

作者王力强,媒体高级编辑、通辽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科尔沁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苏伦高娃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