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7 来源:通达融媒
艳阳普照,绿染黄沙。一望无际的沙丘经过多年的努力穿上了“新衣”,一个个草方格,一株株新绿,迎风摇曳,带给科尔沁沙地无限生机。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沙地面积4104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2.9%,是科尔沁沙地的主体地区,也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之一。随着时代变迁,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加、开荒种地、超载放牧、过度樵采、乱砍滥伐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林草植被日益退化、土地逐渐沙化,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一度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为摆脱风沙危害,通辽市委、市政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坚持不懈地把林业生态建设、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发展林沙产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三北”工程、“四个千万亩”生态工程、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科尔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2023年启动实施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五个千万”工程,坚决同风沙奋战,向沙漠进军,在光秃秃的沙海中播撒绿色的希望,在科尔沁大地上绘就了防沙治沙新画卷。
绿进沙退,土地沙化实现良性逆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先易后难,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造封飞、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1978年以来,“三北”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1.74亿元,营造林2622.69万亩。从2020年开始,实施了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通辽市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完成造林90.13万亩。从2021年开始,实施了科尔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涉及农牧、林草、水利、矿山、气象、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十类重点工程、30个子项目,完成投资43.6亿元。经过40多年的接续治理,全市有30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近3000万亩农田、2000多万亩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90%以上的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公路绿化总里程7000多公里,国省干线绿化率达90%以上,3000多个村屯绿化全覆盖。全市森林面积增加到17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47%,比1978年提高了10.57个百分点。草原面积稳定在266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4.86%。沙区林草植被盖度逐年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从根本上扭转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土地沙化实现良性逆转。
绿随人走,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通辽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以人为本、绿随人走”的总体要求,以村屯、道路和城区绿化为着力点,突出推进身边增绿。不断强化村屯绿化,以城镇村屯周边、房前屋后、庭院内外、街巷道路、文化广场、街角空地为重点,采取乔灌花草、落叶与常绿树种相结合,“十四五”期间,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30个,开鲁县被评为自治区级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库伦旗六家子镇被评为自治区级“森林乡镇”,打造了一批“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典型。不断强化通道绿化,以好通高速公路、八茫线、国道303线、开发区-科区-左中环线、甘库线、国道111线、大广高速公路、大保一级公路等8条国省干道为重点,对已经绿化的路段、缺苗断条的进行补植补造、完善提高,未绿化路段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高标准绿化,打造了一批绿色长廊。不断创新义务植树方式方法,拓展网络平台功能,建立“互联网+义务植树”工作机制,打通线上捐赠与线下参与的渠道,充分调动适龄公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倡导公民以现场植树、林木抚育、认种认养、线上捐资等方式履行法定植树义务,形成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科左后旗成功申请“互联网+义务植树——种下一棵树,固住一片沙”线上捐款资金,在努古斯台镇努古斯台嘎查建设义务植树基地269.9亩,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实体参与”与“网络参与”一体两翼共同发展新格局。
记者 杨永娜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