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宝秀兰:大漠深处播种绿色

2024-04-24 来源:通辽市融媒体中心

她从23岁开始在沙漠里植树,一植就是28年。28年里,她坚守荒漠,与“沙魔”抗争,植树治沙,完成了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包头嘎查从沙海穷村蜕变成绿树成荫富裕村的壮举,用辛勤劳动,用汗水和心血谱写了一曲让沙漠披绿生金的时代壮歌。她就是“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一位敢叫沙海变绿洲的女书记——宝秀兰。

走进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包头嘎查,高大挺拔的杨树、随风摇摆的柳树、葱绿敦状的榆树……昔日裸露的沙丘已经被一簇簇茂密的植被所覆盖,一片“绿色庄园”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片“绿色庄园”的创造者、“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包头嘎查党支部副书记宝秀兰摸着身边一棵折断的老榆树,向记者讲述起她植树治沙的故事。

“当时,地里都是白沙子,只有一棵老榆树。这棵老榆树给了我动力,沙子里可以种树,能长树,我就开始试着在沙漠里种树。”

1993年,宝秀兰嫁到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包头嘎查。当时嘎查只有20多户人家,大部分人家的房屋后墙都被流沙所掩埋。嘎查之北,横卧着一条巨蟒般的大沙漠,一年四季风吹沙“舞”。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宝秀兰没有退缩,而是萌生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念头。她买了1200株杨树苗,栽在房前屋后,树苗成活率达90%以上,这让宝秀兰更加坚定了治沙的决心和信心。

宝秀兰说:“我嫁到这的时候,这儿全是白沙子。常年刮风,种地种不了。只能骑骆驼、骑马走出去。我就寻思治沙绿化,我们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小日子,填饱肚子。”

“宁肯种树累死,不叫沙子欺负死!”宝秀兰暗下狠劲。1997年,她承包了2500亩荒沙地,在沙坨上安营扎寨,立志缔造千亩“绿色庄园”。她琢磨着,有了树就能固住沙坨子,沙子不流动了就能长草、种庄稼,就能发展畜牧业,日子就有了希望。

“当时,人们都问我,你干啥呢?我说,栽树试试。人们说,好好在家待着得了,这里没有啥东西,你往这里埋啥?我说试试吧,树苗能扎根就能长。”宝秀兰向记者介绍道。

然而,沙海里种树谈何容易?在栽树苗的日子里,宝秀兰每天都是在微微晨曦中做好全家人的三顿饭,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然后与丈夫走进沙坨子种树,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凉水。

黄沙扑面,宝秀兰不仅要从百里以外运回树苗,还要从十里以外运水浇树。刚栽下的树苗,遇到刮大风,树苗倾刻间就会全部被埋下,宝秀兰和丈夫并没有气馁,重返一百多里远的家里取回树苗重新栽种。就这样,埋了再挖、挖了再栽。

宝秀兰说:“一开始的时候,就种了几十亩,一年年扩大面积。我丈夫辛辛苦苦养的牛羊卖完以后,把钱直接投到沙子里种树。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不停的补苗,必须把这些沙子都绿化起来。”

日复一日的坚持,直至2005年,她的2500亩荒沙地终于披上“绿装”。

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宝秀兰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要想治住沙魔、改变家园面貌,仅靠自己是不够的。于是,她挨家挨户指导乡亲们植树。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包头嘎查人人植树造林,家家搞生态建设,黄沙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宝秀兰说:“现在,白沙子没了,可以种地了,刮风也刮不掉了,牛羊的草场也充足了。我特别高兴,关键是达到我目的了。”

付出终有回报。如今,通过治沙,宝秀兰一家全年收入可达40万元。嘎查6.3万亩的沙地植被覆盖率上升到了50%以上,每年仅林业一项就为村民户均增收5万元。

治沙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实现了,但宝秀兰治沙的脚步没有停歇,她依然在治沙这条路上热情不减的奔波着。

宝秀兰说:“我要继续造林。想利用沙子去增加老百姓收入,让黄沙变成黄金。”

记者 包乌云 视频 王雁萍 常远 白祚林 李雪健 小特

  责任编辑:谢雨廷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