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8 来源:通达融媒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载体,是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事业的重要平台,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市将围绕7个方面、21项主要任务全面实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描绘出我市各民族紧密团结、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我市一个个举措鼓舞人心,让人忍不住诗意大发,引经据典。那么,当诗词经典遇到民族团结进步,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强化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
党委落实民族工作主体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两个纳入”落实落细。
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水平。
完善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单位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强宣传推广。
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动向有需要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各民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主动融入全国、全区发展大局。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铸牢生态安全屏障。
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达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鼓励本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完善各民族融入城市的政策举措、制度保障和表彰激励机制,依法保障合法权益,合理照顾风俗习惯,坚决杜绝歧视言行。
在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为各族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稳妥调整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民族政策法规动态评估和清理制度,确保辖区内各族群众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平等参与本地区各项事务。
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人文化、数字化。
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健全防范和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体制机制,及时化解各种问题隐患,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应对相关渗透破坏、违法犯罪等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网络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在网络空间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舆论引导积极有效。
深化改革创新
从实际出发,突出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打造特色亮点,探索有益的经验做法。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