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1 来源:通辽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一张台、一块布
一盏灯、若干人物
在一拉一扯一唱中
呈现出一台大戏
这就是皮影戏
1.皮影戏介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 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皮影分类
皮影戏始于西汉时期,盛行于唐朝,至北宋时广为流传,元代时期逐渐传到国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皮影戏色彩富丽堂皇,对比强烈鲜明,可以分为:头茬类、身段类、坐骑类、云朵类、桌椅陈设类、花、草、景类、动物变化类等。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3.剪纸与光影的结合
皮影在造型上主要吸收了剪纸的造型方式,透过窗花空透光的效果。同时融入了戏曲脸谱,壁画雕塑、画像石的形态特点,把剧中生,旦、净、丑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形神兼备。皮影人物造型以侧脸显影为多,忠良者五分脸显影,好者以七分显影,少量专用脸以正面显影表演艺术皮影是充分利用光影的原理使艺术形象生动起来。
4.皮影制作工序
选皮
制皮
画稿
过稿
镂刻
敷彩
熨平
缀结
5.皮影分布
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陈龙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6.通辽市开鲁县皮影戏
开鲁皮影戏俗称驴皮影
是集绘画、雕刻、文学
音乐、舞台、灯光表演
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2007年
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鲁皮影戏
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最早的文字记载是1925年
清光绪年间草原放垦以来
随内地农民大批迁入的同时
皮影戏也随之流传到开鲁
受河北滦洲皮影戏的影响
开鲁皮影戏具有“乐亭影”的特点
唱法上
分为“大”“小”“杂”三种类型
演唱方面
强调唇、齿、舌、鼻、喉的硬功夫
要求吐字清、行腔圆
同时吸收开鲁评剧唱腔
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色
开鲁皮影戏
代表剧目有《樊梨花征西》
《铁丘坟》《五女兴唐传》
《呼家将》《岳飞传》等
皮影戏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通过光影效果来表现故事情节。在皮影戏中,观众需要通过观察影子来理解故事情节,这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皮影戏通过培养观众的审美情趣,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责任编辑:金路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