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 来源:通辽日报
2023年6月29日,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经2023年7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已于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颁布后,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评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给予充分肯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将其作为2023年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在十二个盟市作经验介绍,中国网、新浪网等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引起了网民的热切关注和点赞,连续数日成为网络热搜。
近年来,我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中有增,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是,高额彩礼、薄养厚葬、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仍然存在,不仅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损害了社会风气,还影响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此,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反响强烈。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我市有必要出台一部移风易俗地方性法规,为全市移风易俗工作有法可依、执法有据,促进文明行为扎实有效开展,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
为此,经市委常委会批准,制定《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立法计划,写入通辽市文化体制改革2023年工作要点。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条例起草过程中,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立法调研组,深入旗县市区开展立法前调研,摸清我市移风易俗的基本情况、主要问题、成功经验和解决方案。条例修改过程中,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立法中调研组,深入部分旗县市区和苏木乡镇。此外,还深入市妇联调研,组织开展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祭扫、余事内办、孝老爱亲等数据统计。
赴先进地区考察。为学习借鉴移风易俗先进地区立法经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考察组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雅安市开展立法考察,了解当地立法背景、存在的主要问题、立法规范的事项以及保障措施的依据,还了解了立法遇到的主要问题,立法应当坚持的原则等,开拓了立法视野。
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8部办局关于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针对通辽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规范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祭扫、余事内办、孝老爱亲五类事项,明确了推行、倡导、反对和禁止的行为,突出针对性、可行性。
广泛征求意见。立法过程中,先后在通辽日报、通辽人大网站等市级媒体上发布公告征求意见2次,组织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辖区群众意见2批次,还多次书面征求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党委宣传部和民政等机关、部门和单位的建议意见,听得进批评,最大限度吸纳了合法、合理、有效的建议意见。
增加听证、意识形态审查等新的立法程序。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了《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草案修改稿)》听证会,这是市人大史上首次召开的立法听证会;为确保条例内容符合意识形态要求,委托市委宣传部开展了意识形态审查。此外,还委托市司法局对条例内容进行了合法性审查。
多次协商修改。《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草案)》第一次审议后,起草小组组织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农牧局、市妇联等有关单位协商修改。委托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组织立法咨询顾问专题论证,联合协商修改先后开展7次,创造了通辽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立法过程协商修改次数之最。
《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不分章,共27条。明确了移风易俗的定义、移风易俗应对原则、移风易俗职责,规范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祭扫、余事内办、孝老爱亲五类移风易俗事项。同时,还规定了移风易俗保障措施,增强条例的刚性。
引领社会新风气。条例制定和颁布后,市旗县级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加大宣传力度,《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群众知晓度在通辽市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中最高。扎鲁特旗委宣传部通过“老孙话文明”快板书这个宣传平台,将《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宣传作为2023年的工作重点,推出了多件作品,条例随着作品走进居民家中,唱响在大街小巷。科左后旗在苏木乡镇推出红白事礼金试点工作,倡议“红事一百元,礼轻情意重;白事不随礼,大家都帮忙”,几个月时间推广范围不断扩大,减轻了群众负担。在法治的护航下,通辽市移风易俗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杨永生
责任编辑:谢雨廷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