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2 来源:通辽日报
通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粮食和肉类产量一直稳居全区首位。加快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由农牧业大市向现代农牧业强市转变,是摆在全市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道高质量发展必答题。
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市将“打造现代农牧业强市”作为夯实现代化通辽建设物质基础的首要任务,推动玉米、肉牛两大产业率先突破,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上取得良好成效。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89亿斤,实现“二十连丰”;肉牛存栏达到385.8万头,“通辽肉牛” 品牌价值稳居全国畜产品区域品牌首位。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聚焦加快打造现代农牧业强市,围绕全力打造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和“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积极建言献策。
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将现有高标准农田全部建成“吨粮田”,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人大代表马志军表示,我市玉米单产提升空间还很大,可以通过密植、浅埋滴灌、籽粒直收等科学配套技术,以及加强社会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单产。政协委员谢臣臣将目光放在了科技创新上,他建议改变传统高标准农田建设方式方法,从基础设施改善入手,对大数据、物联网感知平台改建,依托前端AI识别,后端BI智能分析,实现对地理位置信息、智能溯源管控、农事服务、智慧灌溉、农业水价综合管理、气象监测等系统的整体统筹。市人大代表何胜君则建议,从耕种防收和社会化服务方面增加投入,同时严把项目质量关,严格落实耕地质量标准,建成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
依托品种培优引领效益提升,是全市肉牛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肉牛品质整体提升三年行动,加大优质良补冻精宣传推广和全过程监管力度,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步伐。人大代表娜布说,抓好品种改良是核心,要逐步淘汰劣质母牛,确保改良质量,大力发展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养殖,乳肉兼用效益更高。人大代表李晶表示,应着力提高标准化、科学化饲养水平,引导养殖户逐步向“养好牛、精养牛” 方向发展。要组织合作社、养殖大户等组团采购饲草料,降低养殖成本。
政协委员孙丽荣对报告中提出的“做优肉牛、玉米、荞麦、林果等特色产业链,打造‘通辽农品’品牌”感受颇深,建议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矩阵模式发展肉牛全产业链,以品牌建设倒逼整个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力争培育出更多的龙头企业和更多的明星产品。作为农牧业技术工作者,人大代表陶杰就打造现代农牧业强市提出建议: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引进现代化智能化技术和设备;二是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三是加强政策扶持,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力争年内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24个,实施现代节水高产农田400万亩,粮食总产突破190亿斤;力争优质基础母牛存栏达到200万头、肉牛深度育肥50万头、屠宰加工15万头以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4年农牧业工作的部署,是任务、是目标,更是动力、是信心。传统农牧业大市向现代农牧业强市迈进的步履更加铿锵。
记者 艳平 菊花 朱琳 奥拉 赫男 安琪 程铭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张启民提供
责任编辑:德力根呼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