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6 来源:通辽日报
—— 通辽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春意盎然气象新,文明新风拂面来。
文明,于一座城市而言是无上光荣的赞誉,也是孜孜不倦的追求。近年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在通辽这片沃土上蓬勃开展。如今,街头巷尾,环境干净整洁;十字路口,行人秩序井然;斑马线前,车辆主动礼让;公园广场,市民载歌载舞、惬意悠然;各行各业,善行义举不断涌现……在文明城市创建这股劲风吹拂下,一幅生机勃勃、崇德向善、美丽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画卷徐徐展开。
高举旗帜,筑牢信仰之基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想要打造更具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的文明高地,不仅要提升城市“外在颜值”,更要修炼“坚强内核”。
过去一年,通辽市围绕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汇聚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合力的重要思想保障。
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推广“晨读学习一刻钟”“八点半课堂”等学习模式。目前,全市干部群众在“学习强国”用户数突破16万;实施重点宣讲、示范宣讲、全面宣讲、常态宣讲“四讲联动”,深化“马上学习”“聆听”“光影铸魂”“科尔沁大讲堂”品牌打造,组建近8000人宣讲团,开展宣讲6.5万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举办了“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歌咏大赛、农牧民文艺汇演等,制作“红色记忆——口述通辽故事”微纪录片,举办“红色印记·信仰之路”学习体验活动,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历史》研读学习,不断完善党史教育常态化机制。
凝聚社会共识。标准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所站2554个、实践点(基地)417个,深化市、旗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培育“通辽在线”“通辽手机台”客户端,开展“擦亮双子星座”异地采访、《闪星光 挺脊梁》系列直播活动,倡树爱党爱国爱家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春风化雨,培育道德之魂
“创城工作开展这么多年,变化我都看在眼里,现在闯红灯、扔烟头、插队、随地吐痰等等现象基本上看不到了,大家的素质有明显提高,我觉得这还是得益于市里这些年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科尔沁区永清社区居民张海燕说道。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素质的高低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提升市民素质对推动城市文明进步有着决定性作用。所谓欲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近年来,通辽市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全民参与创建平台,引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养成良好文明习惯,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质内涵。
持续组织开展培育核心价值观系列行动。完善市民公约,推行社区居民公约,推进自治区首部《移风易俗条例》立法,广泛开展“文明健康、生态环保”等主题公益广告宣传,累计制作发放手提袋、文明礼仪宣传折页等30余万份。
持续组织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十大行动”。推动模范典型事迹进公园、广场、社区、小区、文明实践站(所)等700余处,开展模范典型宣讲报告会120余场次,组织诚信之星典型选树、诚信故事演讲视频比赛,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活动。
持续组织宣教“文明有我”系列行动。以“情暖通辽”志愿服务为主题,常态化开展“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6万余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000多个。以“通辽有礼”为主题,开展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服务、文明交通系列行动,累计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次;以“镜鉴文明”为主题,刊播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专栏稿件700余篇,全民志愿服务、践行文明礼仪蔚然成风。
突出内涵,厚植文化之根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精神基因,有着文化传承的城市文化,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
自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通辽市注重突出重点工作,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群众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创城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组织乌兰牧骑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活动260场、基层惠民演出835场、放映公益电影2万场,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擦亮“书香通辽”名片。
不断推动“两个打造”。举办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系列版画展、蒙古马精神主题摄影展、通辽红色历史诗文书画百米长卷展、宣传普及西辽河文明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拍摄专题片《巡礼西辽河》,出版图书《图说西辽河文明》,开展从西辽河到大中华文物数字馆巡展,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深入人心。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开展非遗微精品伴手礼展,努力让群众共享“文化大餐”。
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改善民生,夯实和谐之本
走进河西街道亲水人家社区亲水人家小区一期,小区内新铺设的沥青路上划好了停车位标线,车辆停放井然有序,平坦干净的道路让居民出行更加顺畅,这个交付17年的老旧小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71岁的居民张博生在这个小区里居住了16年,随着小区供热管网、污水管网、消防设施、建筑节能与屋面防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等项目逐步建设完成,他和家人的生活变得更便利、心情更舒畅。“最满意的是小区外墙保温,外墙保温做完了以后我们这屋增加了将近6℃。去年下水道全都做完了,现在基本没有积水了,原来我们小区院里基本进不来车,现在硬化以后小区交通特别方便。”
近年来,通辽市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努力让文明城市创建成为民心工程,办成了许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创建工作成果。
聚焦改善民生。坚守节用裕民之道,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0.3%,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年度任务,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1705个、园位2190个,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建成居家社区和农村牧区养老服务机构98所,公租房政策惠及2.7万户住房困难群众,颁布施行全国首部极端天气地方性法规《通辽市极端天气应对条例》。
聚焦急难愁盼。实施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72个,改造老旧小区127个、棚户区1270户,新改建供热管网104公里。完成中心城区市政园林管护市场化、环卫保洁一体化改革,全市1167个无物业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集中开展乱拉乱设空中线缆、宠物管理、交通秩序等整治行动。
聚焦服务提升。力促政务服务“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您办”,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行动,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招投标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不见面开标”,依法依规兑现优惠政策资金1.8亿元。
完善机制,练就长效之功
要想让文明恒久流传,保持常态长效,健全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至关重要。通辽市坚持实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将文明城市创建整改工作置于高位、全力驱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不断完善加强领导机制。坚持“三个层级”包联机制,即厅级领导包片包街道办事处、部门单位包社区、党员干部包楼栋,压实创建责任,提升创建水平。
市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列入“十四五”规划、市委党建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中。市委、市政府定期调度,一年来先后组织召开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动员会、推进会、调度会等30余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实地督导20余次。
不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三个清单”落实机制,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操作手册,将各项指标分解,形成任务清单、活动清单、问题清单,实行清单式管理,完成一项,销号一项。
制定了包联包片、任务分解、整改落实、督导问效、入户宣传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压实领导、属地、主管、包联、监督 “五个责任”,及时查堵漏洞,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水平不断提升。
不断完善问责机制。执行督办、约谈、通报等工作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丢分、谁担责”的原则,整治不重视、不负责、不作为,形成“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不断完善监督机制。通过联合执法督查、暗访督查、领导带队督查等形式开展行政监督;依托市民督导团、创城热线开展社会监督;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微信、网络等曝光不文明行为开展舆论监督。
不断完善学习培训机制。采取学习研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各地各单位各点位负责人和创建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分领域召开培训会议、培训班12次,参训人员超过1600人次。
文明城市创建,贵在坚持,重在常态。通辽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之以恒抓创建,继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公共服务水平、居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让“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更加亮丽。
文图/记者 王利平
责任编辑:谢雨廷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