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开鲁县:党建引领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2022-09-26 来源:通辽日报

金秋九月,叠翠流金,硕果盈枝。广袤富饶的开鲁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流淌着乡村振兴的时代交响。

伴随着“十四五”激昂的号角,开鲁县紧紧牵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团结带领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奋力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千里沃野谱写出新篇章。

红干椒机械化收获。

坚持党的领导,把牢乡村振兴定盘星

实施乡村振兴,党的领导是关键。开鲁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不断强化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着力激发广大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年初以来,开鲁县轮训一线党员干部2.7万人次,安排27名选调生到村任职,选派66支工作队驻村推进,组织251名领导干部包镇联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各级党组织谋在前、广大党员干部干在先。

县委、政府累计组织镇村、部门赴山东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200余人次;邀请北京锐思维及市农研所等专家团队,累计开展讲座、培训100余场。引导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开眼界、转思路、寻出路。在“走出去”学的同时,开鲁县还聘请陕西西安华诚博远规划团队“走进来”,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39个重点示范村把脉开方,重点谋划“农牧林旅”等县域经济带,根据各村资源、区位、人文等优势资源“量体裁衣”,培育一批专业特色村。

与中国农科院签约。

开鲁镇飞机场村是大棚蔬菜专业村,在党支部的统一规划、示范引领下,全村70%以上的常住户都发展设施农业,户年均增收2万元,保证了家家有产业、户户都增收、四季钱入兜。

开鲁县深入贯彻落实“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重要指示,加强党建引领、发挥组织优势,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过程,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凝聚形成乡村振兴磅礴力量。

坚持“五化协同、大抓基层”。引领农村牧区等7个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争优先,构建全县党建工作一体化格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高效能治理。县“四大班子”每季度进行1次拉练考核,镇场党委每季度组织1次“比武争星”擂台赛,为乡村振兴营造了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依托开鲁生物医药开发区党群服务中心,深入开展“四有一服务两提升”活动,推动开发区内企业与全县“五大产业”互促双赢,领跑产业振兴,带动群众增收。

充分发挥红干椒展示馆的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作用,推动形成全县红辣椒栽植60万亩、年产30亿斤的规模,使开鲁县成为盛名远扬的“红干椒之都”。

以县属国企鲁晟公司为龙头,着力构建农畜产品全环节冷链体系,更多地把增值空间留在开鲁县、留给农牧民。

建强基层堡垒,夯实乡村振兴主阵地

今年3月份,开鲁县被自治区确定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全县上下合力激发“组织动能”,大力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奋力夯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倾力打造“南有枫桥、北有通辽”市域社会治理品牌。

以“揭榜领题”基层党建“七位一体双推进”为抓手,推动县级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治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统一融入党群服务中心,架构县级统筹、镇级组织、村级实施、网格落地四级治理体系,推行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暖民心“五民”服务机制,集成发挥城乡网格员“十大员”作用,切实为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提供便捷路径。

“以前党员群众没事儿都不来,今年重新改造后,增加了很多服务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已经变成飞机场村人气儿最旺的地方。”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桂芬笑盈盈地说。

义和塔拉镇结合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建设了“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实现小事当时化解、大事联动化解、矛盾就地化解,依托信息化平台和手机APP,对上联通县级中心,对下贯通23个嘎查村和所有网格,构建了精细化网格服务管理体系。

“镇党群服务中心把‘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有机融为一体,在全心全意为党员和群众服务好的同时,多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成为平安镇村建设的重要平台。”东风镇党委书记刘金龙这样介绍该镇党群服务中心。

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的全面改造升级,进一步增强了政治引领、为民服务和基层治理功能,构建形成了“社情民意自下而上汇集、优质服务自上而下落实”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汇聚人才队伍,吹起乡村振兴集结号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希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

开鲁县切实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柔性引进农业科研“国家队”,着力建强县镇两级“地方队”,精心培育村屯里的“田秀才”,用先进的科技理念、科研成果改造提升开鲁农业,开辟了科技兴农、人才兴业新路径。

实施“三引进一培养”行动,紧扣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创建红干椒、小麦和玉米3个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20余名研究员等高层次人才开展技术攻关,通过“百名专家进百村”培养1万余名“土专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支撑”,通过引进“国家队”、培育本土人才、制定标准化方案、打造公共品牌,促进农业增产、群众增收。目前,已引进中国农科院钱前院士玉米团队、湖南省农科院邹学校院士红干椒团队、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鸡心果团队、寿光市高级农艺师朱光文设施农业团队、通辽市农研所“科尔沁”肉牛团队等,分别筛选适用优良品种、配套标准化方案、打造示范基地,依托基层党组织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培育科技人才队伍,并聘请中国农业品牌战略中心策划“天工开鲁”等区域公共品牌,一体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依托专家团队全流程的问诊把脉,开鲁县大力推进良种良法与农机农艺结合,打造玉米密植高产创建基地33个、红干椒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肉牛标准化示范基地26个,提高农业年收益15亿元以上,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农户增收致富。

眼下正是鸡心果采摘上市时节。鸡心果什么时候采摘口感最好?采摘后果树如何管理?什么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冷藏效果最佳?在他拉干水库果农崔景梅家的果园,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华正利用专业仪器测量并记录鸡心果的重量、甜度和硬度等指标,指导果农把握好采摘时机,为果农增收现场“支招”。

“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组织专技人员服务基层,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和新型农牧民,我县用人才链支撑起了产业链。”谈及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的意义,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左明湖如是说。

谱写产业乐章,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开鲁县瞄准带动力最强、普惠面最广的“通辽黄玉米”“开鲁红干椒”“科尔沁肉牛”“开鲁鸡心果”“红绿双基因文旅”这五大产业,组建“四大班子”分别领衔的五个专项推进组,深入到生物医药开发区逐企走访、深入到12个镇场逐村调研,并编制《五大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协同发展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通过基层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县域产业“一盘棋”,加快实现产业兴旺发展、群众生活富裕。

坚持“市场驱动、为需生产”。通过引进加工企业、国企建立联盟、开辟营销渠道,搭建县域三产融合体系,带动全县群众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一年多来,新引进玉米生物科技项目10余个、绿色农畜产业项目10余个;3家国企开展肉牛标准养殖、镇级冷链仓储、县级中心冷链、供港鸡心果园、东风文旅综合体等产业联盟龙头项目10余个;引进陕果、京东、中国食品等龙头营销平台10余个。

麦新镇林发村大力发展林果产业,现已建成林果基地4000亩,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让昔日沙沼变成了“金山银山”。

东风镇东方红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集中打造红干椒高质量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实现户均增收5万余元、村集体实现经营性收入12万元。

在39个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的带动下,全县村级党组织引领农牧民发展强村富民产业,形成一批思路举措、建设一批示范基地、扶持一批支撑平台、制定一批政策措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驶入“快车道”。

建设美丽乡村,绘制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片片农田碧绿如海,一条条村路平坦整洁,一个个小院儿幸福和谐,一幅幅乡村振兴画卷正铺陈开来……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今年以来,开鲁县投资400余万元实施绿化美化、环境整治、庭院经济“三项行动”,清理垃圾、柴草、饲料、粪污、杂物“五堆”,打造果园、菜园、田园“三园”,全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升级,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4%以上。区域性规划落实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维修改造农村牧区集中式供水工程41处,全县12个镇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已全部建成,农村牧区垃圾收集、运输率均达100%。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开鲁镇开展环境卫生长效管护行动,发挥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按照“党建引领+公益岗包街路+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全镇50个村划分为233个网格,各村党支部书记为网格长,每个网格设立1名网格员,负责管护街巷绿化,公益岗负责清理街巷卫生,党员志愿者和“辣妹子”志愿服务队协助网格员开展管护工作。今年以来,全镇收集转运生活垃圾500余吨、农业生产垃圾近万吨。

保安农场通过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以“春风春绿”行动带动春夏秋冬四季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动态销号”制度,逐条街路梳理环境整治的难点问题,实现村屯环境由“清脏”向“治乱” 拓展,由村屯面上清洁向庭院屋内、村屯周边清洁辐射。

推进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公司村党支部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开鲁县注重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开关”作用,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县融媒体中心等平台阵地,创新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讲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通过村务宣传栏、村民微信群、文化广场等平台,开展公民道德、家庭伦理、移风易俗教育。实施新时代文明传习工程,以家庭、村居、行业为基本单元,深入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通过评选乡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星级文明户”、“最美·文明家庭”、美家美院等活动,推动形成人人讲道德、人人重修养、人人促和谐的社会氛围。截至目前,已评选最美·文明家庭8300余户、文明户1800余户。

日前,建华镇常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召开“美家美院示范户、星级文明户”表彰会,对13户示范户进行集中表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受表彰群众说,如今物质生活好了,精神生活也要同步提高,努力做新时代有素质、有追求的新农人。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创新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1166”工程,成立实践所12个、实践站255个,组建志愿服务组织113个,广泛开展“送知识”“送思想”“送服务”等志愿活动20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0余万人。推进移风易俗,书写“五提倡五反对”等宣传标语2000余条,印发乡风文明宣传教育手册5000册,深入持久营造新时代文明乡风。同时,多载体创建乡村文明,搭建“道德”与“获得”联系通道,采取“清单制”“积分制”等形式兑现奖励,引导群众提升道德修养、规范道德行为。

和谐乡村的新风貌,给群众的生活带来满满的幸福感。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我们东方红自然村常住户共192户,其中三世同堂户124户,四世同堂户4户,是远近闻名的孝心村。”东风镇东方红村党支部书记李凤山一脸自豪地说。该村2019年被自治区文明办授予“自治区文明村镇”称号,2020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国家级文明村”称号。

回看来时路,开鲁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奋进之歌;再启新征程,开鲁县党员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王星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