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9 来源:通辽日报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法律是严肃的、高深的,然而她却让法律“暖”了起来,用法律和真情守护未成年人, 她更是圈粉无数的“明星”法官,她就是科尔沁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一级法官——王爱林。
王爱林手持法槌17年,从信访办公室、民事审判庭、经济审判庭、北郊法庭、评查办公室,审判监督庭、少年综合审判庭、刑事审判庭到新时代与时俱进成立“爱林工作室”,始终坚守扶正安良公平公正的神圣使命。曾被授予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新时代双百政法英模”“全国优秀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北疆楷模”“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好人”“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法治人物”“内蒙古自治区政法系统英雄模范”等近50项荣誉称号。以其名字命名并担任负责人的“爱林工作室”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普法依法治理十大创新案例”“内蒙古自治区公益创投大赛金奖”“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历经17年的风雨,她还是那个心怀法治梦想的小女孩。王爱林出生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能看到的书很少,大人们之间传看的武侠小说成了她人生最初的启蒙,书中大侠们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场景,看得她热血沸腾,从此,她的心中种下了守护公平正义的种子。长大后,她看到村里有时会来一些穿制服的人,胸前的法徽闪闪发亮,这令她内心激动,肃然起敬。高考填报志愿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法律专业,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她夯实了法律基础,提升了法治素养。2004年4月,王爱林以公务员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科尔沁区人民法院,如愿以偿成为人民法院的一员,肩负起司法为民的职责使命,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韧劲,走上了维护公平正义之路。
从最初的正义理想、制服情结,到成长为一名手持正义利剑的人民法官,王爱林从法院信访工作开始,一点一滴加深了对法官职业的认知。她感受到百姓来打官司,打的不仅仅是一个案子,极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认知到这一点,她对这个职业的敬畏油然而生,对来访的人也有了一颗虔敬之心、温暖之心,认真听他们倾诉,了解对方的诉求。
法院接访法官所面对事情的繁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很大一部分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也不完全是法院受案范围。王爱林刚刚走上这个岗位几天时间,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进她的办公室,倚在她办公桌前,她赶紧将老人扶到长椅上,老人连夜坐车从县城赶到市区,已几近虚脱,她赶紧给老人递上热水和饼干,老人缓过神后,通过老人陈述得知,老人的两个女儿均拒绝赡养她,王爱林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与老人的女儿所在村屯联系,同时协调院里的巡回法庭联系参与调解,最终两个女儿与老人达成赡养协议。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不奢求世界付出温柔,惟愿公正与我们同在。”这句话,一直是王爱林的座右铭。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态度热情、言语礼貌、耐心倾听、专业解答,这是同事们对她的评价。同事们经常能看到她办公室排着队的来访者向她反映诉求,也经常能看到她下班很晚后陪着来访群众一起吃泡面、啃咸菜。很多来访者在王爱林多次耐心答复后,深受感动地说,“你真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法官。”
来法院上访者一般都带着委屈、怨气甚至满腔的怒火,没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养,根本支撑不下来,王爱林常常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信访人或是信访人的亲人,我会怎样做,我期待着法官怎么想、怎么做”,也正是这样一种最淳朴的情怀使得她在信访工作岗位上绽放了属于自己的芳华。
自2006年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以来,王爱林所审结案件多数以调撤结案,当事人都非常满意,没有缠访、闹访情况。年轻法官问起她有啥高招儿,她说:“我只知道必须对人民敬重,必须把人民装在心里,别怕烦,别怕累,多去走访,多做调解,把百姓的事做实做细,用一颗公心化解矛盾,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做有良心的法官,有同理心,又有人情味,王爱林就是这样做的,把刚性的法律条文和人性化调解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对每一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
经历了生死考验,她依然是那个挽回无数少年灰暗人生的“法官妈妈”。2010年初,一直勤奋工作的王爱林病了,她才31岁,有衷心热爱的事业、幸福温暖的家庭,人生正如朝霞,憧憬规划着未来的种种美好,但医院一纸膀胱癌的诊断书,让她陷入彻骨的绝望。
此后3年里,5次病危通知,3次大型手术,哭过、痛过、绝望过,与癌症斗争的日子让她更加感受到生命之重。人为什么活着?每个人来到世间的使命是什么?她反复追问自己,总觉得自己身上的劲儿还没有用尽,她还有事没有做完。生命的长度不能把控,但生命的宽度、广度可以自己掌握!病情稍有好转,她便立即投入工作,仿佛涅槃重生,她更加珍惜时间,以百倍的赤诚之心投入到钟爱的少年审判工作。她深信,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俯下去的是身板,树起来的是信任。
王爱林的丈夫也在法院工作,是一名执行法官,夫妻俩常常一个在审判台上,一个在执行路上,都是早出晚归,经常是孩子还在熟睡中就出发了,而等到夜深人静加班回来,孩子也睡着了, 两人几乎没去学校正点接过孩子。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对家人的陪伴太少,父母远在外地,怕影响她工作,生病了都不敢告诉她,还时常叮嘱她要脚踏实地,好好工作。王爱林的女儿虽小,但非常懂事,她明白妈妈这样做是为了关爱更多的孩子,希望更多的孩子幸福。丈夫在执行岗位10余年,几乎没有休息日,但全力支持她,希望她能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并且坚持下去。
2018年,以她名字命名的“爱林工作室”成为阻止问题少年滑向深渊的牢固屏障,至今已有1000多名涉罪未成年人,从这里幡然悔悟,走向新生。少年审判,贯穿在王爱林的工作中,也彻底融进了她的生命,她带领“爱林工作室”的同事们,创新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方法,总结出少年审判“三个三”工作法,即在个案审理中实行庭前、庭审、庭后教育挽救措施,为未成年被告人接受改造、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三个三”工作法工作模式,用滴水穿石的韧劲,改变了涉罪未成年人“一步错、步步错、破罐子破摔”的错误心理。“三个三”工作法是王爱林和“爱林工作室”对少年审判工作的一个提炼总结,对开展好少年审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彰显了法律人的司法情怀,体现了执法者的社会责任。
愿孩子们和太阳之间不会隔着一堵高墙,愿他们和妈妈之间不会隔着一层铁窗……最让她高兴的是,经过多年努力,这些孩子中部分已经复学,有的还顺利考上了大学。
几年前的一个深冬,王爱林在审阅卷宗时,一起案件引起了她的注意,案情不复杂,但有一个关键点,未成年被告人小强(化名)是一名高三学生,因涉嫌寻衅滋事在押。她忽然想到,这时已临近新年,正是高考报名的最后期限,如果他不能如期在网上报名,来年就无法参加高考,时间不等人,王爱林紧急赶往几十里外小强家所在村子了解情况,她了解到,原来在小强很小的时候父亲出车祸,几乎成了植物人,小强的母亲独自一人拉扯着两个孩子,照顾瘫痪的丈夫,还要干农活,有时还会遭到村里妇女的嘲讽,生活特别艰辛。案发当日,小强看到母亲和姐姐与一个同村妇女正在厮打,小强想到这个妇女平日嘲讽母亲,一时激愤也上前参与打架,导致该名妇女轻伤住院。了解了事情经过,王爱林心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不能让一个意外跌倒的孩子失去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她马上赶回单位,申请为小强变更强制措施,几经奔走协调,终于在报名期限截止前陪着小强赶回学校,顺利报上了名。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被打妇女抵触情绪很大,调解工作一时陷入僵局,为了能从根源上化解矛盾,王爱林又多次往返奔波小强所在的村子,认真细致地做双方思想工作,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法院对小强判处缓刑,小强才得以安心备战高考。
案件审结后,王爱林却一直放心不下,她一直跟踪回访,关注着小强的成长,给予他生活上的帮助。后来,小强顺利考上大学,还被选为班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毕业后,考入沈阳铁路局,开启了新的生活。
2018年,王爱林注意到这样一起案件,是未成年人小红(化名)起诉饭店老板索要工资,直觉告诉她,这绝不会是一起单纯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王爱林和同事冒雨找到小红寄居的姑姑家。一间小阁楼,斑驳的墙壁,角落里放着一张小床,地上站着稚气未脱却满眼慌乱的小红。原来,小红10岁丧母,后来辍学随父亲到城里打工,居无定所,还要每天负责接送弟弟上下学。看到小红的处境,在了解她本人的意愿后,第二天,王爱林就与当地一家职业学校联系,免费接收小红学习美容美发,同时,依法为小红讨回了工资。
在开展工作中,“爱林工作室”发现确有面临求学困境的未成年人,为此工作室经常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举办一对一助学帮扶、关爱留守儿童活动。2019年高考后,“爱林工作室”去被帮扶的双胞胎小明(化名)、小亮(化名)家,得知兄弟俩都考取了985重点院校,孩子妈妈泪流满面,拉着王爱林的手说,“是你们让我们全家不用再为学费发愁,俩孩子才敢报考心仪的学校,别说是上千动万,就是100元,对我们家也是很重要的。家里穷,条件不好,没啥能表达心意的,但是我们想用库伦当地的荞面给你们煮碗面条……”
坚守一份历久弥新的初心,她在依法治国的征途中砥砺前行。青年者,国之魂也。为了能够在人生最关键的几步帮孩子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王爱林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担负起社会责任。她带着“爱林工作室”的同事们在关爱帮扶其他重点未成年人的征途上成为主力军,工作室从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延伸到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志愿帮扶、普法宣传等多方面,“爱林工作室”的足迹遍布学校、社区、村屯、嘎查、企业……
消除青少年犯罪,重在预防与控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单纯地仅依靠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方面的力量未免势单力薄,收效甚微,只有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以润物无声的浸透式方法为更多的孩子们提供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王爱林带领同事常年深入各大中小学校,给孩子们讲解刑事责任年龄、校园中常见的犯罪行为和案例,以及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加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和引导孩子们学会辨别和抵制社会不良诱惑,远离各种极端思想和不良行为,激发学生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同时,“爱林工作室”先后邀请数万名师生、家长到法院参加法院开放日、旁听庭审等活动。王爱林负责的“爱林工作室”已成为多功能的法治教育阵地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二课堂。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王爱林带领工作室的同事在校园、农村、街道、社区等地开展扫黑除恶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和学校师生认识到什么是黑恶势力,学会在面对黑恶势力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从一开始救助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再到对青少年进行普法宣传,让涉罪未成年人迷途知返,让贫困学子重铸人生理想,让辍学的孩子能够继续上学,让留守儿童、特殊家庭的孩子被爱包围,健康快乐地成长……自我市“复苗工程”全面启动以来,王爱林加强心理干预、强化跟踪帮教,为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开始社会生活提供有力的引导与帮助,帮助他们多渠道就业。充分发挥“爱林工作室”的品牌效应,一方面分享工作室在教育矫治、犯罪预防、志愿帮扶等领域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爱林工作室+”模式开展预防犯罪活动,推进构建积极健康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如今,“爱林工作室”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政法系统的一张亮眼名片,她们的爱心和善举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认可和信赖,纷纷加入,表示要和王爱林一起资助贫困学生、帮扶特殊家庭儿童、病弱青少年。
她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是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者,这就是新时代的人民法官,一手握着法律公平正义的利剑,一手是爱的薪火相传,在她走过的土地上,爱心照耀,众木成林。“我知道我是什么人,我从哪里来。父母的嘱托,乡亲们的期盼,永远在激励我,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我是农民的孩子!”这些年来,王爱林岗位虽有变,但她为民服务的初心却始终未改。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爱林带头进行捐款,并带领“爱林工作室”近百名志愿者立即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在防疫一线负责10余个防控点,值岗坚守数月,获得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表扬。
2021年1月,王爱林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优秀法官”,她给自己写下这样几句话“要始终做到心中有民,公正无私,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做到心中有责,乐于奉献,头脑清醒;始终做到心中有戒,守纪律讲规矩,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要用一颗剔透的水晶心,折射出别样的法治华彩”!
记者 张宇曦
责任编辑:孙枫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